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如何反“三俗”

2010-08-14 08:54:39 来源:河北新闻网

 

特约嘉宾:戴长江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王彦坤 省社科院邓研中心主任、研究员

本期主持:安人和 河北日报记者

话题背景:前一个时期,文化界庸俗、低俗、媚俗之风渐盛,“伪娘”、“拜金女”等被热炒,“恶搞”、“戏说”等文化产品受追捧。现今,大部分公众对“三俗”之风已深恶痛绝、口诛笔伐,有关部门也开始加大整治“三俗”的力度。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集体学习时特别强调: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三俗”文艺作品在“悦目”中“诛心”

◆总书记讲话传递抵制“三俗”决心

主持人: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问题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引起全社会的强烈反响。对此,二位怎么看?

戴长江:一段时间以来,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伪娘”到马诺,从选秀节目到相亲节目,“三俗”之风流行:一些文化产品简单模仿、粗制滥造,缺乏思想内涵和人文关怀;有些媒体用低级噱头和耸人听闻、甚至丧失道德底线的所谓“卖点”吸引眼球;有些文化产品靠暴力色情、封建迷信、八卦奇闻来促销谋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总书记强调要坚决抵制“三俗”之风,我想至少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三俗”之风已成社会公害,已经到了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遏制的地步;第二,显示出党和国家抵制“三俗”、净化社会文化和道德环境的坚定决心。

王彦坤:关于“三俗”文艺作品的危害,我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在“悦目”中“诛心”!“三俗”文艺作品的可怕之处,在于其宣扬的种种错误价值观念,更在于其迎合和满足部分人感官需要的形式:因为迎合了“受众需求”,所以更容易放大错误的思想道德观念;因为能取悦受众“眼球”,所以能让受众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地受到误导。在此基础上,一旦“三俗”文艺作品倡导的价值观念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形成一种恶性互动,就必然会严重冲击和消解支撑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不但对当下的社会和谐产生冲击,而且会损毁未来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人文和精神基础。因此,必须坚决抵制和清理。

◆“三俗”既是作者的作品,更是社会的影射

◆“三俗”流行反衬“精品”不足、监管不力

主持人:说到“三俗”之风的出现和流行,人们往往会指责一些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的“无良”和“唯利”,但这显然不是问题的全部。

戴长江:众有所好即投之,术有所能即行之,这大概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人、一些行业为谋利而做出的本能选择。“三俗”文化产品也不例外。

目前,一些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生产传播“三俗”文艺作品,比如“黛玉裸死”式的恶搞经典,炒作“凤姐”、“伪娘”、“拜金女”等,都属于利益驱使下的“术有所能即行之”,这说明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的道德和价值观念出了问题,忘记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和社会责任。但同时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这些“三俗”文艺作品往往能迅速流行甚至大行其道的事实,说明我们的社会价值观出现了混乱,部分社会公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还有待提高。从这个角度讲,“三俗”之风的出现和流行,是“众有所好即投之”的结果。因此,“三俗”既是作者的作品,更是社会的影射。抵制“三俗”之风,必须充分看到这一点。

王彦坤: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价值的多样化难以避免;文化产品良莠不齐,大众文化需求在多样化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也难以避免。这当中的关键,是我们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如何做好管理和引导,如何更好地用先进文化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三俗”之风流行,提醒我们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反思。

“三俗”流行,说明先进文化应当占领的阵地还有空白。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我们既有品位又能满足群众需求的雅俗共赏的文化精品还不够多,还不能完全占领文化阵地,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在客观上给了“三俗”传播蔓延的空间。“三俗”流行,也反映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首先是对文化产品是否低俗的界限不清,其次是一些管理部门对“三俗”现象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制止不力、不及时,任其自由泛滥,甚至支持纵容。

◆既要用先进文化承载高尚道德

◆更要用高尚道德催生先进文化

主持人:目前,我省正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从经验来看,转企改制在激发活力的同时,也有可能让一些文化单位淡化社会责任意识,这样的可能应该如何防止?另外,从长远和根本上看,怎样才能有效抵制“三俗”之风?

王彦坤:你说的这种可能必须高度重视。这就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在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把抵制“三俗”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我想,这当中最重要的是做到两点,一是“挤”,二是“管”。

所谓“挤”,就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文化事业和文体产业比翼齐飞,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的同时,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特别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多生产精品力作,最大限度地占领文化市场,挤压“三俗”的生存空间。

所谓“管”,就是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监管和引导。关于如何加强对转企改制后经营性文化单位的监管和引导,比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文化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等,中央和省委有明确的要求,不用多说。我认为,目前的重点是必须防止两种不良倾向,一是把“转企改制”视为“放手不管”,二是“运动式”、“应急式”的工作思路。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管、全力管,长期抓、持续抓。

戴长江:在如何抵制“三俗”之风这个问题上,目前必须突出一个“打”字。因为实际上“三俗”之风在某些文化领域已经相当严重,你不“打”,它决不会自己跑掉。所以,相关部门要切实负起监管责任,坚决治理甚至取缔不负责任的媒体和机构,彻底除去“三俗”文艺作品的传播渠道和表演平台。近日,广电总局叫停低俗相亲节目,新版《红楼梦》“黛玉裸死”被人民日报批评等,就是对“三俗”之风的公开亮剑,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只有通过不断地“打”,才能清晰有力地向全社会传递一种强烈的信号:不管什么样的文化产品,都不能挑战主流价值观,都不能破坏社会文化和道德环境。

从根本上看,抵制“三俗”之风,必须清除其产生和生存的道德土壤。这当中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引导文化工作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守道德底线,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做到在众声喧哗中清醒自律,在世相百态中激浊扬清,肩负起弘扬先进文化、引领社会道德、示范精神文明的责任;二是要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教育,提高全民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文化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也就是说,在今后的工作中,既要重视用先进文化承载高尚道德,更要重视用高尚道德催生先进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创造传播接受先进文化光荣、创造传播接受落后文化耻辱的社会环境,让“三俗”文艺作品失去产生的土壤和传播的市场。否则,如果仅限于监管和打击,不但会因为“慢半拍”而效果不佳,甚至可能陷入“割韭菜”的困境。

【责任编辑:李莎】 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我们如何反“三俗”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hebei.hebnews.cn/2010-08/14/content_439111.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