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年,为了那22座坟茔
河北新闻网
2011-04-05 08:22
责任编辑:殷大伟
【字号

本站搜索

 

王文彬在烈士纪念碑前。 姜涛摄

清明前夕,昌黎县汪上村86岁的王文彬老人特意来到村旁那22座烈士墓前祭扫。看到一束束寄托着哀思的白色、黄色的花在春风中轻轻摇动,看到烈士墓新培了土,刚被修整过,老人很欣慰:看来,又有孩子们来看过烈士们了。

64年了,每一回面对这片烈士墓冢,老人眼前都会浮现出当年那一幕幕悲壮的场景,还有那些年轻、鲜活的面孔……

1948年6月24日,辽沈战役中,华北野战军第四旅奉命攻打昌黎城西北宁铁路线上的后封台火车站,部队的后勤部和卫生所驻扎在汪上村。

战斗异常激烈。村民们踊跃支前,不断有伤员、战士遗体被从前线抬回,承担埋葬牺牲官兵遗体任务的王文彬一次次沉浸在悲痛中。尤为让他痛心的是:他所熟悉的连长夏凤祥牺牲了,战士朱兴山倒下了;还有那个叫不出名字的“大个儿”——— 就在两天前,他还给侦察敌情的“大个儿”带路,一阵枪响时,是“大个儿”一把把他摁倒才有惊无险……

王文彬含泪整理烈士遗容,替连长抹去脸上的灰,掸去战士们身上的土,擦去战士们鞋上的泥。当时,他们共抬回了23名烈士的遗体,而棺木只有两口,村民们又捐出21个板柜,将烈士们一一装殓、埋葬,并在每座墓前立了一块木牌,镌刻上烈士的姓名。

从此,这块墓地就成了王文彬一生的牵挂。

村里曾经两次平坟拓地,当时有人提出把烈士墓平了,王文彬站出来说:“烈士们为了新中国、为了咱劳苦人把命都搭在这儿了,咱不能对不住他们!”近年来,一些挖沙人瞄准了烈士墓旁的小河沿,王文彬语重心长地劝导:河沿旁埋的是烈士忠骨,千万不能打扰他们!挖沙人深受教育,不但没再挖沙子,还主动填平了墓地附近的一些坑洼。

王文彬是村里唯一了解所有烈士情况的人。随着年龄渐老,他十分担心烈士们的事迹以后失传。2007年,他和村里的老人徐浦、王宝林一道奔走呼吁,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重视。查证相关史料后,民政部门整修了烈士墓并竖立了墓碑。那年清明,汪上村村民和小学生汇集在烈士墓前,向烈士默哀,并敬献了花圈。从那以后,总有学校组织孩子们来扫墓,每次王文彬都嘱咐孩子们:“好好学习,别对不起烈士们啊!”

60多年了,王文彬隔三差五要到烈士墓地走一走、看一看,给烈士墓拔拔草,清明时节培培土。如今,虽然烈士墓地保存完好,墓碑挺拔耸立,可老人心底却留有一丝遗憾。

部队撤离前,曾留下一份烈士名单。除了熟悉的烈士,王文彬就是凭着这份名单确认的诸位烈士身份。但因为战乱,这份名单很快不知去向。1949年的一场大水,冲毁了大部分烈士墓前的木牌,洪水过后找到的只有镌刻夏凤祥、封跃先、郭玉忠和朱兴山烈士姓名的几块木牌。王文彬重新将其一一竖立在各自的墓穴,又凭记忆找到并复原了其他烈士墓。新中国成立之初,有一名烈士家属辗转寻找而来,王文彬还凭记忆帮着确认墓冢并帮其将烈士遗骨迁走。剩下的18座烈士墓,渐渐对不上号了。随着王文彬年龄越来越大,他感觉这些烈士的姓名也越来越难寻,只依稀记得烈士生前所在部队官兵大多来自山西和我省张家口。

寻找这18位烈士的名字,成了老人有生之年唯一的心愿。

河北日报记者吴永哲 通讯员李蔷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