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清渠活水润民心——革命老区涉县见闻

身穿八路军衣服的学生们近日在129师司令部旧址参观。河北日报记者周远、艾秀廷 通讯员王淼

“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渠水怎么流?”流传在涉县的这首民歌,唱出了当地群众对当年八路军帮助修筑漳南大渠的感激之情。

漳南大渠什么样?5月20日,在涉县八路军129师陈列馆,笔者看到一个模型图展示了大渠的全貌。随后,我们又来到将军岭下实地察看,只见山间清渠活水一路流淌,并形成一个个小瀑布。“大渠现在还灌溉着我们村八九百亩地。”赤岸村党支部书记郭新生说。“没有八路军,大渠开不了!”回忆起当年建渠的情景,赤岸村84岁的村民冯喜堂感慨万分。1941年冬至1943年初,涉县旱情严重,群众生活十分艰难。为缓解旱情,129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在紧缩开支的同时,决定开凿漳南大渠。

大渠于1943年2月开工。建设这项工程在当时是很艰难的,要在悬崖绝壁上施工,开凿几公里长的隧洞,还要削去一个山头。没有技术仪器,没有机械工具,但这些都没有难倒参战军民。在整个施工过程中,129师、太行分局、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一方面厉行节约,募捐救灾,提出每人每日节约小米二两捐救灾民;一方面军民共同奋战,加紧施工。此间,刘伯承、邓小平等部队首长对修建大渠极为关注,还抽空到工地参加劳动,给建渠人员以极大鼓舞。

“129师为统帅,驻涉党政齐支援。劈山开通漳南渠,河水流上太行山。千年旱地变水地,饮水思源万民欢。赤岸变成清水庄,筑成涉县小江南。”1944年4月,全长13.5公里的漳南大渠竣工通水。从此,清漳河南岸八村的1500多亩土地变成水浇地,千余户受益。

漳南大渠成为军民鱼水情的历史见证。人民军队以亲民、爱民的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从而不断发展壮大。八路军129师1940年进驻涉县时只有9100余人,到1946年已发展到30万人。

如今,漳南大渠已延长到50公里左右,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清凉的渠水仍在流淌,爱民的情结再谱新篇。129师关心群众疾苦、为人民谋利益的精神,成为当地党委、政府关注民生,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的不竭动力。将军岭下,漳南渠畔,我们了解到一段段新时期的爱民佳话。

“这房子住着挺舒适,周围设施齐全,办什么事都方便。”我们走进下岗职工张淑萍在县城龙山庭院的家中,她高兴地向我们介绍。龙山庭院是涉县首个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小区,共28栋楼,可容1400余户居民,去年9月开始入住。作为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项目,该小区没有建在偏远地段,而是建在城区黄金地段——— 龙南路与龙山大街交叉口附近,周边休闲广场、超市、小学、医院等一应俱全。

把经济适用房建在黄金地段,是涉县有关方面特意安排的,其目的是降低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成本。群众的需要就是政府努力的方向。从在邯郸市率先实行“两免一补”,全程资助贫困高中生、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到解决26个村、2.5万人的人畜饮水安全问题;从全国首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县,3万名60岁以上农村老人按月领取养老金,到在全省率先推行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制度,新农保参保率居邯郸市第一……涉县以民生为本,解民生之急,排民生之忧,把党的温暖送到广大群众心坎上。

红色的热土、古老的山城,洋溢着浓浓的现代气息,一座生态宜居的太行“山城水乡”正在形成。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