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民族先锋 信仰的力量① 李大钊:高尚生活常存于牺牲(图)

    阅读提示

    一身旧式长袍,圆脸黑胡、圆圆的镜片,李大钊定格于历史的老照片,总给人留下近乎“老者”的错觉,很多人似乎无法将这位被誉为“一时无两”的革命先驱与38岁的青年联系起来。

    温厚、执着、不争名利,被时人赞称“量才常以玉为衡”的李大钊,却抱着“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之理念从容就义。

    先驱者的人生轨迹是伟大的,在于对理想与信念的执着。

    研读李大钊人生和思想的轨迹,不能不注意1907年。

    那一年,18岁的他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这被视为李大钊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想从这次选择,找寻这位党的创始人一生最终信仰执着的由来。

     如今的北大红楼。 王博摄    

    1

    第一次“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

    现在已经无从考证李大钊第一次看到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堂招生广告时是怎样一种心态,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次的投考,不仅是他此前从未有过的“独立自主的人生选择”,也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他此后20年人生的走向。

    如今,这份刊登着招生广告的1907年7月1日的天津《大公报》静静躺在位于河北乐亭的李大钊纪念馆的展柜里。

    2011年5月的一天,笔者注视着这张已然染上一个多世纪岁月颜色的报纸,不禁想起李大钊在人生最后时刻的《狱中自述》中,对自己这次人生重大选择缘起的阐述:“军医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银行专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财致个人之富,亦殊违我意。故皆决然弃之,而入法政。”

    资料显示,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军医学校、长芦银行专修所及北洋法政专门学堂都在招生。

    为了把握起见,李大钊同时报考了北洋法政专门学堂和长芦银行专修所,结果他两考皆中。

    最终,李大钊选择了前者。“选择研究法政,是李大钊18年人生经历的必然。”在接受采访时,多年研究李大钊的河北省李大钊研究会副会长朱文通和李大钊纪念馆原常务副馆长杜全忠不约而同地强调。

    在后人眼里,李大钊选择北洋法政专门学堂的决定并非冲动。

    一个18岁的河北乐亭少年是抱着自己的人生理想来到天津的。

    这份理想,不难从李大钊童年的经历及受到的教育中找到印迹。

    三进宅院错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墙透露出无华淡雅,两棵对称而植的丁香树花开正艳。这是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的李大钊故居。“从宅院一板一眼的设计风格就可以看出,李家是一个较为传统、保守的大户人家。”杜全忠说。

    然而,出生于大户人家的李大钊却几乎未感受到父母的亲情。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钊出生,而他身体羸弱的父亲已于7个月前病逝。母亲周氏感伤过度、忧虑成疾,在李大钊不满一周岁半时也撒手人寰。无奈之下,已是63岁高龄的大祖父李如珍接过了李大钊的抚养权。

    李如珍年轻时不甘窘困于贫瘠土地,外出“闯关东”,曾获得“从九品”的官位,在村里很有影响。“商人考取官衔,这说明李如珍并不想以商业传家,因此,他也给李大钊规划了通过读书仕进的人生道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所长朱志敏分析。“无论是祖父希望李大钊光宗耀祖还是三位私塾老师所传授的传统儒家思想,都培养了李大钊对国家、社会深深的责任意识。”杜全忠说。

    这种责任意识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的雄心,也是李大钊“感于国势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兴国之良策”的缘起,朱文通这样认为。

    此后,无论是积极参与第四次国会请愿还是东渡日本求学,是拥袁还是反袁,是入主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是联合首倡建立中国共产党,无不是李大钊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为己任的思想所致。朱志敏则在历数李大钊的革命活动后得出这样的结论。

【责任编辑:李瑾】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