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拼将热血筑长城——走进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海陀山区

    □河北日报记者王雪威 通讯员刘建志、王满龙

    满目松林翠,遍野山花红。孟夏时节,海拔2000多米的海陀山巍峨钟秀。车子在斗折蛇行的山谷中迂回行进,透过车窗望去,河滩中的滚石大如屋、小如牛,或立或卧,似骁勇铁骑,如警惕哨兵。笔者近日走进海陀山区,重温了那段血与火铸就的抗战历史。

    70年前,张家口市赤城县的海陀山区,曾是平北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平北地委、专署、军分区司令部以及龙(原龙关县)延怀、龙赤、龙崇赤联合县委、县政府等机关都设在这里。面对日伪军疯狂的扫荡和残酷的封锁,山区军民团结一心、英勇奋战,用血肉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这是建设中的大海陀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在靠近大海陀乡姜庄子村的河谷间,一座整体呈品字形架构的庞大建筑物倚山而筑,工人师傅们正忙着对纪念馆进行装修。据了解,该县筹资1200万元在此建设大海陀教育基地,总面积2000多平方米的纪念馆有望年内开放,目前已征集各类红色文物近千件。

    穿过河谷,我们来到大山脚下的大海陀村。村东路旁的一块青色巨石格外引人注目,上面镌刻着一行雄浑刚劲的大字———“平北抗日根据地纪念地”,这是当时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的亲笔题词。一侧碑文在结尾处这样写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让海陀精神光耀千秋!”

    巨石也记录着侵略者惨无人道的罪行:1940年至1945年,日寇实行了野蛮的“三光政策”,肆意杀戮无辜民众,焚村灭庄,制造了一桩桩骇人听闻的惨案。仅1942年,日寇就在海陀山区扫荡32次,杀害干部群众430余名,烧毁房屋25580余间。

    腥风血雨岂能吓倒英雄的海陀儿女?为了民族的尊严,为了人民的解放,海陀儿女人人参军,个个参战,战士英勇杀敌,百姓戮力支前。乡亲们宁肯吃糠咽菜饿肚皮,也要把粮食送给子弟兵;发动能工巧匠利用土法制造大量地雷、手榴弹;组织广大妇女缝棉被、做军鞋;不少年轻母亲用乳汁喂大了军人的孩子。

    今年80岁的蒋文义老人,抗战时期当过民兵,他讲述了一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在姜庄子村,一位八路军伤员在村民郭正武家疗伤,鬼子得到消息直扑而来。郭正武背起伤员跑进了深山,而他家中老老少少8口人却被鬼子抓住了,任凭鬼子使出万般招数,他的家人始终没有透露伤员的行踪。毫无人性的鬼子用刺刀将他的家人都残酷地杀害了,最小的孩子仅有3岁……以郭正武等为代表的广大军民为抗战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八年抗战中,海陀山区有1.1万多军民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龙关、赤城两县每6人中就有1人为国捐躯。

    苍松翠柏映忠魂,烈士鲜血沃红花。如今的海陀山区革命旧址,已成为群众缅怀先辈丰功伟绩、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游客2万多人。为发展红色旅游创造良好生态环境,赤城县近年来大力实施京津风沙源治理、塞北林场建设以及白河、汤泉河治理等工程,造林175万多亩,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3.2万亩稻田全部改成旱田,年节水2000多万立方米;撤销70多个可能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建设项目;2003年,大海陀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站在海陀山顶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拳蓼花静静地绽放,一派祥和景象。烈火硝烟虽已消散,山石上的弹痕也被岁月的风雨蚀平,但海陀精神将永载史册、世代传承。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