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阜平:点燃敌后抗战烽火
河北新闻网
2011-07-01 05:55
责任编辑:李瑾
【字号

本站搜索

    阜平:点燃敌后抗战烽火

    27日,记者一行驱车阜平,追寻抗日战争时期那轰轰烈烈的抗战烽火。八百里太行,延绵起伏,宛如山的海洋,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八路军在这里如鱼得水;在全民抗战的怒涛中,来犯之敌则成了聋子、瞎子。阜平的山路蜿蜒顺畅,沿着这条红色之路,我们奔向大山深处……

    1 阜平的柴火最干燥

    城南庄乡葛拉沟村有位年逾九旬的老八路,名叫刘风琴,她嫁到阜平时才15岁。她清楚地记得,因为饥饿,弟弟小小年纪就离开人世,母亲含泪送她出嫁,对她说的一句话就是:“小小年纪让你走,是为叫你活下去,那里有黄饼子可以吃。”然而到了新家,吃不饱饭仍是常事。“这里是柴火最干燥的地方。”阜平籍的高明乡与记者同行,他是当地有名的党史研究学者,《阜平县志》的主编。至于敌后抗日的第一块阵地为什么在阜平,他说,当时整个冀西山区穷得响丁当。“虽然山沟地少,但受到的压迫最深,租子、赋税比平原重三成。同时这里崇山峻岭,9万人口却有着2500平方公里的面积,也确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最重要的是这里有非常好的群众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1925年,这个穷乡僻壤就建了党支部;1931年,北方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在阜平诞生;1937年9月,115师罗荣桓主任就带领政治部来做抗日宣传,发动群众,恢复党组织……”高明乡说,毛主席说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时,阜平的柴火最干燥,一点就着……“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踏入中国腹地,华北危机,中国危机。随后国共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深入华北抗日前线,开展以游击战为主的波澜壮阔的抗日战争。为壮大自身力量,毛泽东号令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1937年11月,八路军115师兵分两路,其中一部在副师长兼政治委员聂荣臻率领下挺进山西五台山区,晋察冀军区在五台县金岗库创建,11天后,聂荣臻率部迁往河北西部山区阜平,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期间,聂荣臻的指挥所是流动的,晋察冀军区先后在阜平县城、史家寨和城南庄一带驻扎。

    2 晋察冀边区政府成立

    阜平,穷而偏僻,历来就是行唐、曲阳两个县的属地。直到金朝明昌四年才建县,就因北寨在山前一块高高的平台上,取了阜盛之美意。实际上,“阜平不富”,“穷山恶水”,“荞麦皮榨不出半两油”,历史上哪个朝代、君王和郡州官吏也没把阜平当回事。

    然而,就在1937年底,您瞧阜平县城有多热闹:穿灰军装、黄军装的军人来了;戴礼帽、穿中山服的官员来了;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的绅商来了;戴眼镜围大围脖的知识分子来了,留短发着蓝制服的女工作人员来了;头蒙羊肚子白手巾的农民来了;哎哟喂,身披袈裟双手合一,口诵“阿弥陀佛”的僧人也来了……县城里的人们都傻了:阜平这是怎么了?

    这里正发生着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以聂荣臻为司令的晋察冀军区,在迁驻阜平之后就着手筹备边区政府事宜,并派宋邵文、王斐然等到各地联络商讨。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军政民代表大会在阜平县“大北堂”召开,边区政府在这里成立了。当时,来自不同党派、阶层、行业、民族、宗教信仰的代表146人,代表了120万名群众表达了愿结成统一战线,共同抗战的意愿。

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频道精选
精彩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