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三千人共建一个家——献县小屯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读

    ——献县小屯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解读

    3000口人的小屯村有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省文明生态村等“金牌子”,也有难以忘却的痛苦记忆。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5任村党支部书记没有一个任职超过3年。说到穷,当时平均一个三口之家每年只能分到60公斤麦子和不到100公斤玉米。那时的小屯村只能用“乱”和“穷”两个字来概括。

    改革开放一开始,贾培山临危受命,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组织下,小屯村干部群众就如何认识村情,如何振兴小屯,开展了一场讨论。这场讨论使全村人形成一个共识:要从“穷”到“富”、从“乱”到“治”,就要有长远规划。在这个共识指导下,小屯村一个个切合实际的规划出台了:1986年至1997年,小屯村按照“树上花钱,树下吃饭”的思路搞枣粮间作,全村4800亩耕地都种上了枣树,郁郁葱葱的枣林成了小屯人的“绿色银行”,小屯村人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两三千元;1997年至今,小屯村人又以“发展工业、租赁业,工农并进”的思路,在村内工业园区内建起13家企业,在全国各地建起建筑器材租赁站120多家。小屯村人的年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两三万元,年生产总值达到了7.2亿元。

    一靠村规民约约束,二靠村风民俗建设,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农村管理之路

    一次,一位外地的钟表匠在该村修表时一把小锤子找不到了,70多岁的村民孙振元帮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钟表匠说,算了,不找了,不要了。一听这话孙振元急了:找不到我赔你,在小屯村不能丢东西!后来小锤子找到了(钟表匠不慎将其掉进了下水道),但也留下了一段“小屯村不能丢东西”的佳话。

    良好的村风、文明的村民是长期“教化”的结果。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小屯村就开始了“五好文明户”的评选,后来又演变为“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小屯村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好青年、好企业家等“十佳”和好婆婆、好媳妇等“百星”的评选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听起来很虚,但小屯人做得很细、很实。评选要经过5个步骤:全体村民投票、村民小组评议、村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分会审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审议、村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评定,按小屯村人的话说是“过了筛子又过箩”。细致的工作培养了小屯人强烈的集体荣誉感。一向宽厚温和的小屯村人对“挂旗”是“斤斤计较”。旗子是流动的,一年一评,一年一换。一旦大红旗变成了小红旗,就连孩子也觉得脸上无光。

    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从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羊”到帮助大家致富的“服务员”

    社会管理有需要控制和监管的一面,但从根本上说,社会管理不等于社会控制,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组织好、协调好、服务好。

    小屯村党支部为了引导村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同致富”,实行了“群星工程”,提出“一个党员亮一片”的倡议。他们给那些先富起来的企业家做工作,让他们在经营公司的同时,帮助父老乡亲们一起脱贫。这些企业家积极行动起来,有的为群众提供信息、资金、技术和市场,有的主动邀请村民入厂打工,有的拿出股份分给村民,让他们和自己一起干。

    扣件产业就是小屯村的摇钱树。为支持村里扣件产业发展,小屯村专门成立了“工业管理委员会”。委员会主要干两件事,一是为村里的企业保驾护航,帮助企业与各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和联系,让企业放心发展。二是帮助入股的村民监督企业的账目,做到日清月结,保护入股村民的知情权和决策权。

    “工业管理委员会”的成立迎来了大伙的一片叫好声。村民们说:“党支部不仅为咱找到了致富路,而且还是咱致富的保护神。”

    2010年,小屯村32户村民做出义举:凑钱76万多元,以村委会名义为没有偿还能力的26户乡亲还清了旧贷款。

    旧贷虽还清了,但引发了村干部和富裕户新的思考。村“两委”决定在全村开展“一帮一”活动,富裕户都表了态,愿与贫困户结对子,帮助谋求致富项目。他们说,我们要3000人共建一个家,追求共同富裕。(河北日报记者 李丽 张近情)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张阳】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