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走基层·问落实】渠成水到 孤城不孤
—— 来自秋粮生产一线的蹲点笔记(4)

    而后,记者与随行的几位村民沿着四排路主排渠往西边走边聊。“如果想用渠道的水,渠道两岸的农田就要一家一户从渠里用水泵抽水,再通过塑料水龙把水引到地里。”李路通说。

    回忆起以前浇地时的窘境,村民们苦不堪言。“你是城市来的,想象不出以前浇个地有多难。”45岁的侯英瑞向记者讲起他的心酸往事。“石津灌区面积很大,我们处于渠系的最末端。春天放水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流到我们村,谁抓着就是谁的。可农时不等人呀,为怕错过了水,大家就在地边搭个窝棚眼巴巴地等着。”

    说着说着,我们一行走到侯英瑞的玉米地边,茂密的青纱帐一眼望不到头,透着丰收前的喜悦。侯英瑞指着路边的一块空地说:“去年我就在这里搭了一个礼拜的窝棚。来的时候,柴油桶、水泵、水龙、化肥、帐篷、被子,统统都要带着,有时还带着锅,像搬家似的。”

    “在地势最高处西边的农田,根本就够不到渠水,只能用机井抽地下水。地下水越抽水位越下降,现在机井已经深达150米,刚修好不到两年就抽不到水了,又需要另打井。机井出水量小,刚浇的地,几天就干了,一季小麦要浇四五水。由于用电紧张,还经常停电。”村民侯春远回忆。

    “最关键的是,我们这里地处黑龙港,地下都是苦咸水,盐碱含量高,机井水浇多了,会导致土地板结,拿铁锹都铲不动。你现在看不到了,原来地上都是一层白碱。”侯春远随手抓起一把玉米地里的棕色泥土说,“用机井水浇地,一亩小麦能打七八百斤就算好的了。”

    转机出现在今年春灌之前。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赵耀光】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