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职业教育的“曲周模式”

    本报记者 张君 通讯员 刘杨

    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大环境中,邯郸市农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尚未毕业就被“订购”一空。是什么吸引晨光、雪驰等大企业主动向这里发出培训员工的“订单”呢?

    “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提供的科技支撑,实施协会、院校、企业‘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带来了硕果。”校长袁文学简短的话语揭开了其中的原由。

    协会当“红娘”,校企“联姻”正当时

    曲周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初步构筑起以天然色素、林板一体化、新材料、绿色食品加工等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经济发展格局。迅猛发展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从哪里来?职业教育的“三位一体”模式为曲周现代农业提供了源头活水。

    该县农业新技术推广服务协会会长王东升告诉笔者,协会在企业与学校之间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向企业“借脑”掌握市场信息,树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的“风向标”;学校则依据协会的信息组织运行,负责农业技术的研发、优良品种试种推广和培训专业技术人才;企业或合作社则为受训后的学员提供实习实训场地和条件,并接纳合格毕业生就业。“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摆脱了人才培养的滞后痼疾,既保证了企业用工需求,又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难题,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互惠双赢”。

    “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实施以来,大大提升了学校的教学实力,也增强了学校的竞争力。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该校已为社会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万人次,实现农民增收2亿元。

    管理“双员制”,每个学生既是学员又是社员

    “在传统的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教育往往是在‘教室里种田’、‘黑板上养猪’。”学院负责人说,为了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一毕业就能够在一线上岗的高职人才,该校大胆创新,从农村实际出发,按需求设置专业,实行学员+社员“双员制”管理模式。

    招生之初,协会充分调查了专业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地方加工企业的人才需求,招收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为学生。这些学生一走进校门,学院就赋予他们双重身份,在学校学习理论时是学员,在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学习实践时又是社员。学校规定在校期间为“理论学期”教学,在企业或合作社期间为“实践学期”教学。每年11月农闲时节,学生进入在校“理论学期”教学阶段,开设专业理论课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而到了4月份,学生进入“实践学期”,从学校转移到企业或合作社,从事实践生产。

    日前,在槐桥乡水德堡村200亩晚秋黄梨种植基地,一场别开生面的实践课正在进行。学生们正以基地社员的身份,用学来的新技术给梨树“输液”。“我们还将大力发展樱桃、苹果种植,以后果树专业的实践课程会到我们这里来。”作为该校的学生和基地的负责人,武俊铁同样有着学员+社员的双重身份。

    “双员制”管理,学生们不仅完成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而且在实际工作场景中、具体工作岗位上完成了专业技能、工作经验、非技术能力等积累和提升。

    科技支撑+技术创新,引领农民走进“春天里”

    邯郸市农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已建立各种培训基地10余个,每个基地背后都有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提供科技支撑。学校依托中国农大的技术支持,试验示范种植黑绿豆、黑红薯、黑花生、黑谷子、黑玉米、黑小豆等7个品种的黑色杂粮共50多亩,并注册黑色农产品生产商标。现已通过合作社普及种植,畅销全国各大中城市。石磨杂粮同样也是学校依托中国农大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成果。学校联合今科富小麦专业合作社成立了专业生产绿色杂粮的农家石磨加工厂,并建立了1000亩的有机种植基地,每年可为当地农民带来1000万元的收入。

    目前,邯郸市农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价值和因技术创新带来的产品增值价值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学校正在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支撑,通过多种形式宣传科技知识和科技成果,加快科学技术普及与推广的步伐。冬枣栽培、银杏种植、棉花298系列种植、荷塘养鱼、树鸡互养、二元杂交母猪繁殖等多个技术正在紧锣密鼓的推广中。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责任编辑:王静超】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