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走基层·访民情】 大山深处的支教生

    10月19日一大早,记者乘车从石家庄市区出发前往赞皇县,约一小时到达赞皇县城。从县城往西南方向继续前行,汽车驶上盘山道,一侧是陡峭的岩峰,一侧是灌木丛生的沟壑。记者此行是为了采访两位在大山深处支教的女大学毕业生。

    时近中午,汽车在一个四面环山的小村前停下来。胡家滩联办学校校长张新志热情地迎上来说:“这俩支教大学生真是不简单,给学校带来一股新风!”

    前几年中小学布局调整结束后,胡家滩联办学校成为一所完全小学,承担周边8个村的小学教育,六个年级共6个班,150余名小学生。

    “财政拨款盖了教学楼,还配了两台电脑,硬件倒是上去了。可教师太少,根本忙不过来,当时很多课开不了。”张新志告诉记者,山区学校最缺的还是高素质的教师。

    “国旗国旗真美丽,五颗金星照大地……”从一年级教室里,传出朗朗读书声,一个清脆的女声用标准普通话领着孩子念课文……

    “老师,再见——”随着一阵下课铃响,孩子们陆续从教室走出。从记者身边走过时,几个孩子主动地打招呼:“阿姨好!”

    “以前可不是这样。孩子们普遍不自信,上课回答问题声音特别小,见了生人扭头就跑……现在这些改变,可都是张老师和刘老师的功劳。”张新志笑着说。

    站在记者面前的张老师,名叫张娜,一件套头白色毛衫、一条深蓝牛仔裤,一张稚气未脱的脸庞。说话间,24岁的刘志红也走了过来。她穿了一身运动装,刚给孩子们上完一节体育课,额头上还有点点汗珠。

    一个是张家口教育学院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一个是河北经贸大学的计算机专业高材生。张娜和刘志红去年9月一到校,就把舞蹈、美术、音乐、计算机和体育,这些孩子们从没上过的课给开全了。

    据了解,我省2006年开始实施“三支一扶”计划,每年公开招录1000名高校毕业生,到贫困边远地区开展支教、支医、支农和扶贫工作,为期两年。她们就是其中的一员。“到这儿支教整一年了,孩子们变化特别大。”张娜和刘志红告诉记者,“现在特有成就感,从不知道自己是这么重要,孩子们都离不开我们!”

    成功的喜悦来自爱心和付出——

    为了让孩子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两人买了香皂放在教室里……如今,孩子们先要在家洗手洗脸再去上学,为的是让老师夸自己一句“讲卫生”;

    为了让孩子对英语产生兴趣,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往往是一边大声念着单词,一边手脚并用、模仿着各种小动物的样子;

    为了鼓励孩子讲普通话,让每个孩子逐一上讲台读课文,台下的孩子们则给予掌声鼓励……“她们在教学上更注重和孩子的互动,孩子的学习兴趣高了,成绩也明显提升。这一点,我们这些老教师都要向她俩学习!”年近50岁的邱老师,提起两人啧啧赞叹。

    今年“六一”儿童节,两人组织了学校成立以来的首台联欢会。“好是好,可山里娃会上台演节目吗?”张新志当初听到这个主意,既兴奋又担心。“没问题,包在我俩身上!”刘志红、张娜拍了胸脯。“六一”当天,校长从邻村借来音响设备,闻讯而来的家长和群众蜂拥来当观众。刘志红、张娜既是导演、总策划,还是撰稿人、主持人。联欢会上有舞蹈、独唱、朗诵、情景剧、三句半,实在没特长的孩子就参加大合唱……一台热闹的联欢会让每个孩子都当了回主角,过了一个快乐的儿童节。“如果能有一间镶满镜子的舞蹈房就好了,让孩子看见镜中翩翩起舞的自己……”在张娜心里,有着这样一个憧憬。刘志红则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和单位能给学校捐献一些电脑,“至少两人合用一台吧”。

    在刘志红和张娜的心里,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要让山里娃能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教育!”(河北日报记者仝静海)

【走基层·访民情】凌晨2时石市民走上环卫工作岗位

【走基层·访民情】衡水“村书记”给乡镇长上课

【走基层·访民情】河北广宗种棉大户急盼摘棉人

【责任编辑:孙婷】
实用资讯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