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北:草原明珠 文化新城

  

    张北冰雪旅游节开幕当天,万余名游客到冰雪乐园内赏灯嬉戏。

    核心提示

    银柳迎春冰灯闹,冰花鳞光景色美。“六代长城”、“张北马”、“揽胜楼”、“骆驼车队”、“蒙古包”……岁末年初,这些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元素都被打造成冰灯,亮相张北首届冰雪旅游节。在张北首届冰雪旅游节上,张北把文化与冰雪相结合,把历史与自然相融会,拓展和衍生出内涵更加丰富、特色更加鲜明、主题更加突出的张北草原文化品牌。日前,笔者走进张北,探访草原文化品牌的整合与利用,在历史与现实之间亲身体悟这座草原新城的文化发展脉络。

    溯源:在繁华和寥落之间寻找文化之根

    才见岭头云似盖,已惊岩下雪如尘。

    张北逢雪,似乎是以特殊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都说张北夏季草原爽天下,来了才知道,原来,冬天的张北别有一番风味。

    “坝上草原一望苍,草茵如海甚汪洋。”这是著名诗人郭沫若来张北游览时描写草原风光的诗句。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的张北,是草原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走廊,也是中国北方贸易的重要通道。

    “张北水草肥美的牧场,曾是北方游牧民族栖息的家园。早在4000多年前,张北境内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并留下了活动的痕迹。从商周时期的游牧民族‘鬼方’到春秋时期的无终国,从汉朝的乌桓之地到辽金元的‘捺钵’之所、‘腹里’之地,张北始终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水乳交融的地方。”陪同参观的张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郭伟告诉我们。

    历史和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命脉。几千年沧桑变幻,造就了张北丰富而独特的文化遗迹。

    据介绍,张北地处漠南大草原,且水草肥美,为“天闲刍牧之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活动的大舞台,是《敕勒歌》描述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景致的代表地。由于地处大漠与中原要冲,张北自古便是金戈铁马的战场。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野狐岭一带筑“无穷之门”,防御北方外族,地域文化从这个时候开始起步;之后,赵、秦、汉、北魏、明、清六代长城在这里交融。张北110公里坝头沿线交错分布的多条长城,既是中原防御外患入侵的防御线,也是民族融合线、互市线和文化交流线,更是张北文明之根。

    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人口迁徙、民族交融,不同文化汇集于此,相互碰撞,彼此吸收,同时并存。域内至今还保留着闻名全国的元中都遗址、蒙金大战古战场、六代长城和“无穷之门”等历史文化遗迹。中都文化、商道文化、长城文化、军事文化等底蕴深厚、特色鲜明,这些文化现象共同被称为草原文化。这是一个开放型文化,它海纳百川,勇于吸收他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不断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多种文化交织的草原文化以其多元性、兼容性、复合性的特点,成为河北北方文化的代表。

    在张北县城西北十五公里馒头营乡的白城子,笔者探访了元中都遗址。历经岁月的刀剑风霜,绵延数千米的夯土城墙依然屹立,虽然残垣之上已是杂草丛生,但仍依稀可辨当年的雄壮。

    据史料记载: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元朝的第三位皇帝——— 元武宗海山,在旺兀察都(张北白城子)肇建元中都,历时四年,与上都、大都并称“三都”。存世50年后,被红巾军烧毁。

    1999年,沉眠于地下700年的元中都遗址始被世人所知,成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被国务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都城曾经阅尽繁华,也曾血溅厅堂,上演过兄弟相残争夺帝位的惨剧,如今一切灰飞烟灭,只留给后人残基断台,凭想当年荣辱。

【责任编辑:孙婷】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