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不成扶贫任务不收兵——新春再访马金平

刚退休不久的小学教师李文翠说:“老马,告诉你个好消息,现在咱村考上重点中学的娃娃越来越多了。多亏你帮助整修了教室,娃娃们冬天上学再也不受冻了。”

村民们为啥欢迎马金平?他来扶贫前,村民们一直喝“浑泥汤”度日,是他带头自掏5000元修井,村民们才喝上甘甜的清水。

记者在村里一个路口的石碑上看到,“晴天人难行,下雨水不通。垃圾满街是,矛盾更重重。硬化此大街,全凭马金平。”在马金平的带领下,村里800米长的路面得到硬化,“晴天穿雨鞋”、“老人不出门”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村民们把这条街命名为“金平街”。

82岁的张清菊大爷现在每天都拄着马金平送给他的拐杖在街上踱步。他说:“以前俺可不敢出门,一脚泥一脚粪,也怕摔跤。现在路修好了,排水沟建起来了,村民们再也不为‘西家雨水灌了东家屋,东家挡土堵了西家路’吵架了。矛盾点消除了,村民们的关系越来越融洽。”

马金平关切地问大家元宵节怎么过。“家里还有十来斤肉没吃完呢”、“招呼上姐妹们来文化广场敲大鼓、扭秧歌”、“等儿女们回家后,商量着今年再多养10头牛”……村民们兴高采烈地说。

在对面小土坡上闲聊的养牛户、56岁的刘瑞芹看见了马金平,不顾坡高路陡,“抄近道”深一脚浅一脚跑到马金平身边,说什么也要拉着他到家里坐坐。记者跟过去一看,水泥砖铺就的小院,160多平方米的新房,电脑、空调、采暖炉、新型沼气池厕所一样都不缺。自从马金平带领村民建设了标准化奶牛小区后,刘瑞芹和丈夫张金明瞅准机会在小区养了24头牛,光去年一年就挣了10多万元。她高兴地说:“原来牛养在院子里又脏又臭,产的奶还没人收。现在牛都集中在奶牛小区养了,家里干净多了。”

承包奶牛小区的张二用看着小区里一头头健硕的奶牛,计划今年再把奶牛数量翻一番,达到860头。在马金平帮助下建立起的标准化奶牛小区和挤奶大厅,已成为全村致富的主要来源。除了养牛,马金平还给村民规划了一条又一条“致富路”,养鸡、养蜂、养羊、外出务工……中王庄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

【责任编辑:丁宁】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