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教授公益型树葬梦难圆(图)

    探访

    农村支教时萌生树葬想法

    安栋梁,现年79岁,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退休副教授,曾任河北省民俗学会会长、河北省殡葬改革委员会顾问,擅长诗词歌赋,客厅挂满了他和友人创作的书法作品。

    老先生身穿蓝色唐装,才思敏捷,出口成诗,张口便唱,让人击节赞赏。

    “帮我把那首诗拿过来好吗?”他说。

    白刚朗声应道:“好的!”

    “我能有此殊荣吗?——停尸于你柏丛;我能有此福分吗?——埋骨于你的根下;把骨灰撒入你的营养盘,也是身后儿孙的事了……”

    白刚尚未找到那首诗的手稿,安老先生就急不可待地吟咏起来。他说,这首诗是他22年前创作的。那时,他受邀到北京农村支教,看到当地百姓有的死后还在土葬,且大办丧事,感觉很不雅。认为生和死是人必经的两件大事,所谓自然中来,自然中去。生,由不得我们;死,却完全可以自主。在殡葬方式上,为何不选择文明、优雅、环保绿化,既利国利民,又便于后人怀念祭奠的方式?他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树葬!

    随着年龄增长,安老先生有关树葬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立遗嘱捐遗体,剩余器官火化埋树下

    他说,如今在一些农村,人死后依然偷偷土葬,或是火化后把骨灰埋入地下,农田里到处是坟茔。在城市,一些陵园高价卖墓地,有的虽然推出树葬项目,但树木、墓碑、墓穴都要花钱,且价格不菲。所有这些,都与火葬的意义背道而驰,既不环保又浪费国家有限的土地资源。因此,13年前的一个重阳节,他在河北省作协的诗会上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生死诔》:“自然中来,自然中去,确是回归,本当欢喜;种一棵松,在风景区,面向世人,招手致意……”

    他在这样的场合朗诵《生死诔》,就是希望更多的人响应他的倡议,让自己的肉体百年后回归自然。其实,他也是在向亲友们公布自己的遗言:先捐献遗体,把脏器、骨骼、眼角膜、皮肤等用于医疗或科研,其余火化,骨灰撒在生前所植树的营养盘内。亲友们在和他的遗体告别时,不要奏哀乐、不要哭泣,而要播放安老先生生前作词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人生》。

    安老对死亡看得很超然,认为人死后树葬,灵魂把树滋养,自己便仍和亲友们缓步行进在祖国的热土上。

【责任编辑:丁宁】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