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开展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见闻

    □本报记者 张永利 曹丽娟本报通讯员 李秋君

    全省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已两月有余,工作队员做了哪些工作?老百姓是否认可?4月18日到20日,我们来到临城县、邢台县、任县,实地走访了几个帮扶点。

    “桐花”要开了

    临城赵庄乡桐花村,是邢台市旅游局的帮扶点。

    4月18日上午,从临城县城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山路颠簸,我们才到达了这个距县城最远的深山村。迎接我们的是工作队员、邢台市旅游局市场科科长何学珠,另两位队员程运周、贾智棋一大早就到山上看新栽的茶树苗去了。

    我们先来到了工作队员的住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盖的房子里,除了三张单人床和两张已看不出漆面的办公桌外,再没有其他摆设了,锅、碗、米、面、油堆放在屋子一角。在家不做饭的何学珠,在这儿得自己做,他笑称下乡把厨艺给练出来了。

    桐花,和“童话”谐音,名字令人向往。可来到村里后,工作队员才发现这里是个地地道道的“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宣传基本靠吼”的穷村。

    真正帮扶一个村实现大发展,不是看能给多少帮扶资金,重要的是要为村里探索出发展路径。何学珠说,凭着和旅游事业打了十几年交道的经验,他们觉得这样一个民风淳厚的山村,不应该是一个天生受穷的地方。

    和村民们谈了一次又一次,从早到晚翻山越岭查看,他们发现这里并非穷山恶水,而是拥有良好的旅游资源。从桐花村向西500米,有一个奇石谷——— 一个被当地人称作“成大会”的原始生态沟。沟内10平方公里内,峰险石奇,山体石壁上有“君臣对话”、“玉女遐思”、“织女图”等栩栩如生的天然壁画,而且谷内常年流水不断,水质甘洌。“有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为何不发展旅游?”“这里距已开发的蝎子沟仅一山之隔,连成片共同开发不更有价值吗?”何学珠说,他们3个一拍即合,随即把这里的情况向市旅游局领导做了汇报。3月初,邢台市旅游局局长戴书军带着局领导班子所有成员,同河北师范大学旅游规划中心的教授陈玉明来到了桐花村,对这里进行了实地考察,制订旅游开发规划。戴书军说,帮扶桐花村,不仅仅是工作队员的职责,更是全局所有人的共同责任。“山上将修一条水泥路,这样不仅方便游客进山,还便于核桃、板栗等果品的采摘、运输。”何学珠说,根据专家意见,目前桐花村开发建设思路基本敲定,将充分利用桐花村的各种自然资源和文化传说,以采摘农业、森林养生为突破口,把桐花村发展成集观光游览、商务休闲、森林度假等为一体的生态养生旅游村。6月底将完成景区概念规划,随后将通过招商引资谋划建设游客服务中心、旅游景点、停车场等。

    清新的空气,淙淙的流水,山谷深处鸟鸣声声……我们沿山而上,在观看奇石峻峡的同时,感觉到,“桐花”真的要开了!

    “好闺女”张素敏

    4月19日来到邢台县西黄村镇东侯裕村时,已近中午,在这里驻村的邢台县水务局党委副书记张素敏,刚从县里回来。这天一大早,她和该村党支部书记到县畜牧局询问有关连片饲养生猪的优惠政策去了。

    40来岁的张素敏,说话慢声细语,她住在老百姓家里。在领我们去她居住地的路上,不断有村民和她打招呼,“闺女,回来了?晌午到我们家吃饭吧”。“老百姓现在可热情了,这个季节正是菠菜大量上市的时候,经常有人不吭声就把一捆儿菠菜放在居住地门口了”。“虽然现在很受欢迎,可刚来时情况完全两样。每到一户都先做自我介绍,再说明入户调查的目的和工作队驻村的任务。但有的村民还是认为工作队来了就是走走形式,办不了什么事。”在张素敏最初的工作日志里,这样的记载很多。

    村民对他们看法的转变,缘于张素敏和队员们的真心帮扶。

    谁家的电灯不亮,他们买来节能灯泡给换上;环境整治缺少资金,队员们帮着四处协调……就这样一点点地,半个多月后,村民们认识到工作队员是真心实意帮扶他们。

    东侯裕村没有集体经济,青壮男劳力多数外出务工。考虑到这一现实,张素敏他们决定把帮扶重点放在发展生猪养殖上,一来这里山场面积大,搞生态养殖有条件,二来留守在家的妇女、老人干这活儿力所能及。

    “那儿就是我们要建养殖场的地方。”张素敏指着山后的一块空地介绍,现在已经有人愿意在这里投资20万元建一个生猪生态饲养场。另外,他们还给村里争取了一个建塘坝的项目,几天前项目已经开工,建成后可以解决村里六七十亩地的灌溉问题。

    大事帮,小事也管。村里有老人病了需要买药,张素敏借到县里办事的机会给捎回来;留守在家的孩子学习遇到困难,她就晚上上门帮着辅导;谁家不和气吵架了,她总被请去当个“明白人”……一来二去,虽然驻村才两个多月,但体贴、善解人意的张素敏,就被村里的人当成了自家的“好闺女”。

    朱屯村的“厕所革命”

    4月20日,来到邢台市委组织部的帮扶点任县大屯乡朱屯村时,驻村的市委组织部组织指导科副科长荣浩,先领我们走进了一家村民的厕所。

    四面白瓷砖到顶,干净的陶瓷蹲便池,还有水管。“这不就是普通的水冲厕所吗?”我们开始有些不以为然。但随后,荣浩让我们看到便池旁边的设施时,才发现这个厕所的不同之处了。这是一种无害化厕所,便器连着两个瓮形粪池,粪便通过在这里厌氧发酵,既没有味道,也不生蝇虫,可以达到无害化指标。

    来到李喜琴家,她说,“新改的厕所才用了不几天。以前都是旱厕,现在一改真是又方便又卫生。”李喜琴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建这么好的厕所她才掏了购买连接管的5块钱,其他的都是免费的。

    朱屯村是个平原村,富裕程度中等,但这里却有一个长期以来就存在的“风景”,就是每家每户不是把厕所建在自己家里,而是建在街边上。全村大小街道,每隔二三十米就能见到一个由烂砖碎瓦修砌的厕所,既占道堵路,又不雅观,还满街臭味。

    借助全市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的机遇,驻村队员决定进村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全村掀起一场“厕所革命”,彻底改变村里多年的习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怎样改呢?他们犯了愁。他们在上网查阅有关资料的同时,多方咨询有关部门。经过四处奔波,他们终于联系到了由国家补贴推广的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项目。

    农厕改造村民只花5元钱购买连接管,便池、瓮缸、水泥等都免费,有关部门免费施工。即使如此,多数村民仍是不愿意改。村民有顾虑,村干部带头。见到了厕所改造后的好处,村民改造厕所的劲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积极报名,现在全村三分之一村民的厕所已改造完。荣浩介绍,到今年底,改造完全村所有厕所。为方便厕所清掏,他们还将给村里配备清掏车,并在生猪养殖户中建70个沼气池。

    一场“厕所革命”,改变的不仅是村容村貌,更是农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现在,走在朱屯村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厕所了,而且街道宽敞了,还进行了硬化、绿化。

【责任编辑:党培】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