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以“欢乐乡村”为载体 搭建“双惠”宣讲舞台

    建强省促和谐迎接十八大·欢乐城乡

    河北新闻网讯(河北日报记者赵晓清)舞台搭在田间地头、乡村一线,农民自编自演当“主角”,观众在欢歌笑语中感受党的富民政策和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 进入4月,邯郸市百场千村“惠在何处、惠从何来”文艺宣讲活动全面展开。今年,邯郸市将以“欢乐乡村”为载体,组织2万多名乡村文艺爱好者举办200场文艺宣讲,解读惠民政策、诠释惠民措施、展示惠民成果,带动1000个村、百万群众参与。

    邯郸有农村人口近500万,为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需求,该市2010年起探索以“欢乐乡村”农村文化工程为载体,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支持、市场运作的农村文化活动新路子。政府“修台垒灶”,对农民进行培训辅导,在村、乡、县、市层层举办选拔赛,农民“掌勺下料”,自编自创、自演自赏,许多村庄出现了一人参赛、全家助阵、全村关注的盛况。两年多来,“欢乐乡村”成为邯郸百万农民自娱自乐的综艺大舞台、没有围墙的乡村大剧院,全市涌现出3000多支乡村文化队伍和2万多名乡村文艺爱好者,创作出大量贴近农民生活的文艺作品。

    今年,邯郸市以“欢乐乡村”为平台,开展百场千村“双惠”文艺宣讲活动,运用群众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的文艺形式,搭建“双惠”宣讲教育平台。邯郸市委书记郭大建说:“把更多精力、更多资金、更多服务投入到基层,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到‘双惠’宣讲活动中,真正让群众感受党的惠民政策带来的新变化、新实惠,进一步在干部群众心中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主旋律,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欢乐祥和的氛围。”

    以文乐民,和风细雨、寓教于乐宣讲“双惠”。该市发挥文艺大篷车方便快捷的优势,把舞台建在乡村一线,作品从群众中来、由群众来演、演给群众看,让群众当“双惠”文艺宣讲的“主角”。记者日前在广平县崔营村“双惠”文艺宣讲现场看到,大篷车舞台搭在村边一块空地上,农民演员轮番上台,以歌曲、小品、山东快书等形式,宣讲党的惠农政策和农村变化。“党把农民记心头,惠农政策暖心头;皇粮国税到尽头,种粮年年有补头……”当武安市武安镇西关街的几位农民用浓郁的方言演出快板《崭新农家“头”字歌》时,台下来自周边十几个村庄的2000多名群众掌声如潮。专程从几公里外赶来观看的刘茂林老人高兴地说:“句句都讲在了心坎上!”

    以文聚民,整合力量、组织群众宣讲“双惠”。邯郸市通过把群众组织发动起来、把部门力量整合起来,确保文艺宣讲的受众面、参与面。该市以3000多支乡村文化队伍和2万多名乡村文艺爱好者为骨干,组建了戏曲、器乐、合唱、书法等兴趣协会,在宣讲中发挥组织、管理、带动作用。动员文艺院团、群艺馆、文化站等专业文艺人才深入农村,对乡村文艺骨干进行培训、辅导,聚拢人才、提升素质,把乡土文化能人培养成“百姓”宣讲家。组织专业文化队伍创作宣传党的惠民政策的小戏小品、诗词歌赋,市、县媒体全程报道录播,把宣讲教育做实、做活、做到群众心头。

    问需于民,促进“双惠”文艺宣讲拓展。为创新思路、取得实效,邯郸将“双惠”文艺宣讲与加强基层建设年活动、“欢乐乡村”农民文化工程、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精神文明创建结合起来。“双惠”文艺宣讲重点向帮扶村倾斜,开展建设一个农家书屋、一个文化室、一个阅报栏、送一场演出等文化惠民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促进农村和谐。把“双惠”内容融入到今年“欢乐乡村”十项主题活动中,组织“三下乡”成员单位成立“双惠”宣传小分队,统一标识、统一行动,在文艺宣讲现场通过展板、宣传单、现场咨询等方式,开展惠民服务。

    完善机制,打造“双惠”文艺宣讲品牌。邯郸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贾永清介绍,该市将以扩面、创新、实效、持久为目标,进一步强化经费、阵地、队伍、作品四个保障,在“广、新、深、实、恒”上下功夫。今年,该市将开展200场示范性“双惠”文艺宣讲,带动百万观众参与,并通过新闻报道和电视录播覆盖全市。年内,市县财政加大投入,保障“双惠”宣传教育活动广泛深入开展,进一步扩大覆盖面,提高影响力和实效性。

【责任编辑:赵耀光】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