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阳光,脚下路更长——穆孟杰三问

    干事儿难,盲人干点事儿更难,一个个难关是如何闯过来的?

    ———“其实只要你觉得一件事儿值得做,就愿意付出一切代价,再难也不觉得难。”

    独自行走在平乡县特教学校的校园里,穆孟杰甚至不需要盲杖。为这里奋斗、在这里生活了十几年,他实在太熟悉不过了。

    1997年夏天,穆孟杰开始跑办学的手续。

    取得办学资质、找办学的地方,哪一个都不是简单的事。“一个健全人想干点儿事都不容易,他一个盲人能行?”村里人议论纷纷。

    可穆孟杰认准了就绝不回头。他一次次往县城跑,成了一些部门的常客,甚至连门卫都和他成了熟人。当年8月的一天傍晚,下着大雨,他从县城跑完手续后往家赶,从离家四五里地的北柴村下了车,踉踉跄跄摸索着走了一个多钟头,才回到家。其间还一个趔趄摔到了泥窝里,鼻子都摔破了。妻子心疼得直掉眼泪。他却嘿嘿一笑:“没事!这么多年走南闯北,不知摔了多少次,我早习惯了。”

    手续批下来了,通过村里协调租了地,1999年9月19日,学校开始动工建设。没成想,建设过程中,材料费和工钱不断上涨,大大超出了预算,穆孟杰把自家七八十万元的家底儿全投进去不说,还欠下了一屁股外债。好不容易熬到第二年4月,学校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又因为欠了很多工程款,建筑队要撂挑子。穆孟杰只好一边给建筑队说好话,一边赶快筹钱。可亲戚朋友能借的都借遍了,贷款也很难申请下来,他思来想去,只好向邻近各县的盲人协会求助。大伙儿一听是为盲人办好事,纷纷借款,很快解了燃眉之急。

    2000年8月25日,投资125万、占地15亩的学校举办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国歌嘹亮,锣鼓铿锵,穆孟杰不禁喜极而泣。

    可接下来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

    由于农村家庭一般不愿为盲孩子在教育上多投钱,穆孟杰一开始走的是“以学养学”的路——— 学校既招健全学生又招盲人学生,健全学生收费,盲人学生免学费。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健全学生生源急剧减少,“以学养学”的路走不通了,学校支撑下去日益艰难。不少人劝穆孟杰:不如把盲孩子们遣散,把学校卖了或转租出去。他一度也很纠结,但想到学校刚刚有了一点成绩,最终还是选择了坚守,将学校办成了纯粹的特教学校。

【责任编辑:郭凯】

相关新闻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3434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