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4孝引发孝行思考 421家庭模式下尽孝力不从心

    探讨:

    新24孝是良善呼吁

    孝行不能被形式化

    就新24孝,记者采访了苇杭书院山长杨汝清,他认为,任何时代孝道都至关重要,新24孝提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传统24孝是讲故事,讲道理,而新24孝是具体的规则,表达了老人的现实需求,比较清晰,让大家更有可操作性。新24孝有对传统的传承,希望体现对父母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有与时俱进的态度,比如支持单身父母再婚。

    有一些批评的声音认为,尽孝应该是内在德行外化的具体行为,而新24孝却是把很神圣的道德价值观念下降为世俗化的行为规范。对此杨汝清认为,用社会规范来约束行为是有意义的,过去三世之家,祖辈的地位是最高的,而现在,很多家庭往往孙辈们是第一位的,新24孝可以说是一种良善的呼吁,更是推行孝的手段,通过强化大家的意识来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孙鸣改也认为,如果大家对尽孝究竟该做些什么感到迷茫或不解的时候,可以通过这样的行动标准指明方向,新24孝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普世性的东西欠缺是新二十四孝的不足”,杨汝清说,就拿教会父母上网这一条,它的适用性就不够宽泛,没有网络的地方怎么办?另外,有些要求也显得教条,比如带父母看一场老电影,父母的喜好不同,这样的孝行标准就显得刻板。

    孙鸣改也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是多元的,同时养老的形式、孝的形式也应该多元化的。对于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来说,儿女能不啃老;对于农村贫困的老人来说,儿女能让老人吃饱穿暖,这些都是孝的表现,孝的标准绝非单一的。

    另外,孙鸣改坦言,“新24孝”更多强调的是“孝”的内容,而“顺”的部分很少。“在中国的文化中‘孝’与‘顺’是相互区别且又不可分割的。孝指的是生活赡养,顺则是精神慰藉。孝要有爱心,而要做到顺就需要有耐心,爱心耐心兼顾才能做到孝顺。确切的讲,新24孝仅仅是孝的24种行为表现,我们不能把他作为评价孝子的标准。如果单一地强调孝行标准,那就把孝完全表象化、狭隘化、程式化了,违背了孝的内涵和本质。同样,对孩子的教育也不要以此为唯一标准,孝行需要传承和示范。父母应该言传身教,让孩子接触更丰富的孝的内容和多元化的孝的方式。”

【责任编辑:王文静】
参与留言
##rep-begin##
  • ##username##     ##commenttime##
  • ##commentcontent##
##rep-end##
  • 发表留言:已 有0 位对此新闻感兴趣的网友发表了看法 查看全部留言
  • 用户名: 密码 匿名发表
  • 如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注册,进入注册页面
  • 发表留言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段贵珍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2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证030017号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