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

聚焦“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内丘邢窑遗址

    4月9日上午,“201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名单在北京揭晓,我省内丘邢窑遗址入选。

    在评选现场的省文物研究所所长韩立森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内丘邢窑遗址的入选,可谓实至名归。因为它的考古发掘首次接近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白瓷窑场邢窑的历史源头,将它推进到隋代甚至更前的北朝时期。

    4月9日下午,记者采访了内丘邢窑遗址考古队领队、省文物研究所研究员王会民,请他进一步揭秘邢窑遗址背后的故事和历史价值。

    邢窑遗址历经四次发掘,每次都有新收获

    王会民认为,邢窑是“南青北白”中“北白”的代表性窑场,在隋代,邢窑白瓷大量烧制出来,打破了南方青瓷长期一统天下的局面,唐代已成为“天下无贵贱通用之”的产品,之后更带动了北方诸窑的崛起。另一个突出的贡献是为宋元以后各色彩瓷的大发展和大繁荣奠定了基础,一直延续至今不变。所以邢窑在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有着非常的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上世纪80年代首先发现于我省邢台市的临城县,继而在邢台市的内丘县发现,截至目前共在内丘、临城、邢台、高邑四县发现隋、唐、五代、宋金、元等时期窑场遗址30多处。20多年来,共进行过3次考古发掘工作,每次都有新收获,各项研究也随着新发现的增多走向广泛和深入,邢窑的本来面目也逐渐清晰,其产品的多样化、白瓷的朴素典雅、透影瓷的精细美观以及“盈”、“官”、“翰林”等款瓷器的批量生产都成为邢窑瓷器的鲜明特色。事实证明,内丘城关一带正是邢窑遗址的中心窑场,是邢窑研究的重点区域。

    据介绍,本次对邢窑内丘城关窑址的发掘是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邢窑遗址的第四次发掘。发掘地点位于内丘县城西关村南,是邢窑的中心窑场之一。发掘时间为2012年5月至11月份,完成考古发掘面积1200平方米,发掘出北朝至唐代窑炉11座,灰坑140座,灰沟6条,井34眼,墓葬22座,出土陶、瓷、窑具等残片超过20万件(片),完整和可复原器物超过2000件,可以说遗迹遗物相当丰富,发掘收获相当大。

    凭借四项突破性收获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至于内丘邢窑遗址考古发掘取得的突破性收获,王会民认为,这次发掘至少有四点是突破性的收获,这也是这个项目能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主要依据。

    第一,成组的北朝至隋代窑炉的发掘出土。这种窑炉都是以组合的形式存在的,突破点就在于这是目前已知的邢窑最早的窑炉,特点之一是完整度较高,大部分窑炉包括窑门、火膛、窑床、窑顶、烟道、烟囱以及窑前工作坑等尚存。另一个特点是多座窑炉共同围绕在一个窑前工作坑周围,这种组合形式甚至没有在其他窑址发掘中见到过。第二,早期灰坑群和大量早期遗物的发掘出土。早期灰坑超过20个,这些坑内遗物较多,时代单纯,其年代为北朝后期,是目前邢窑遗址多次发掘所见最早的一类遗迹遗物,所以有的专家称,“这几乎可以说找到了邢窑的源头”。第三,隋三彩的出土,在邢窑中还是首次发现。考古界都知道,邢窑是已知烧制唐三彩的不多的窑口之一,我们也一直以为,其唐三彩的烧制主要是迎合当时的社会风尚而主要学习交流了当时都城一带的技术才成功烧制出唐三彩的。现在看来,邢窑至少在隋代就已经成功烧制出三彩,是邢窑三彩工艺的源头所在。第四,“高”、“上”、“大”等刻款器物残片的发现。这些字款皆刻划在器物底足外壁上,字体大小不一,没有一致格式,文物专家认为这些字款不仅丰富了邢窑瓷器刻款的内容,也给已知字款“盈”、“官”、“翰林”、“昌”等的字义解释和器物用途等问题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河北日报记者 刘 萍河北新闻网

分享到
更多
【责任编辑:王文静】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联系方式:18931159383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