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纵横谈:不能打“×”,是形式主义的“教育创新”

2013-09-30 08:28:22 来源:河北新闻网

    王丽美

    本学期开始,沪上小学全面启动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部分小学纷纷出台具体实施措施。日前,闸北区一位小学老师反映:新学期,学校规定老师批改课堂作业时,不能用“×”,只能用“O”。有教师质疑,难道连孩子面对自己错误的勇气也不用培养了?(9月29日《京华时报》报道)“√”表示正确,“×”表示错误,这是两个约定俗成的符号,人们早已认可并接受。没想到,如此简单清晰的判断符号,在部分教育管理者那里却被读出了异样的意味。

    为什么要用“O”替代“×”?措施制定者给出的理由是“希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方式,和学生沟通、交流都需要温和一点”。这样说法委实让人感到困惑。首先,对“×”这个符号,学生、教师早已习惯,突然改变只会给师生交流带来不便。再者,校方认为,从心理上来说,“O”可能比“×”更容易让学生接受。这种说法也经不起推敲:如果说“×”有可能伤害孩子的心灵,那么“O”恐怕也暗含着“零鸭蛋”、“剃光头”的讽刺意味,是否也不适宜?依此类推,老师改作业也不能用红笔了,因为红色太过刺目……倘若都如此无限联想,恐怕历来的教育方式都要被彻底推翻。面对众多质疑,有关人士辩解称,这仅仅是一个符号,“O”用多了,孩子、家长自然知道这是一个错误的符号。既然如此,又何必对“×”另眼看待?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其实,校方“希望引导教师改变传统的方式”的苦心人们并非不能理解。然而,近年来,一些学校在进行教育创新时,不注重内涵,只重视形式,甚至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上海闸北此次用“O”代“×”无疑也属此列。要知道,用一定的方式给学生以刺激,不但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认识到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而且可以让孩子勇于面对错误和挫折。如果连打个“×”都会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那我们的孩子和教育是不是也太弱不禁风了?

    宋代叶适有诗云,“勉哉造其微,勿逐皮毛麤。”教育创新,必须从根本上下功夫,而不能仅仅热衷于在形式上玩些花里胡哨的东西。不让打“×”,再一次暴露了当下教育创新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问题。

【责任编辑:孙婷】
分享到
更多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2000 - 2013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