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赤城县雕鹗镇蹲点调研③收入多元: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2013-11-30 08:16:07 来源:河北新闻网

    王雪威、郭猛

    土地流转享“租金”,园区打工领“薪金”,年底分红拿“股金”——以往“靠天收”的雕鹗镇农民,如今已变身收入多元的“产业工人”。

    10月10日上午,记者在雕鹗镇下虎村中药材种植基地内见到了74岁的村民王文巾,他乐呵呵地给我们算“增收账”:5亩土地以每亩600元价格流转给合作社,年租金3000元;自己常年在园区打工,每月工资2400元,年收入28800元;年底每亩分红1000元,收入股金5000元。“老伴有时候也来基地打打零工,加起来今年的收入将超过4万元。”王文巾感慨地说,“像我这样的年纪,出去打工也没人愿要,种玉米忙活一年,收入还不到1万元。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收入高了不说,还稳定有保障呢!”

    “扶贫攻坚最终目标是贫困户脱贫,最核心的支撑是产业。”赤城县副县长张志刚说,“只有用市场思维和市场机制,实现村村有扶贫产业,让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有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才能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

    10月11日,在黎家堡村荣昊蔬菜种植园区内,38位农民正在大棚内拔西红柿秧。园区老板郑泉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方式,承租农民耕地420亩,建起了300个蔬菜大棚,种植彩椒、西红柿、架豆等蔬菜。他告诉记者,土地租金每亩500元,常年打工人数在70人左右,最多时用工130多人,男工每月2100元,女工每月1900元。“今年仅工钱开支就达到120多万元。”

    不仅能拿地租、薪金,还能得到利润分成。园区规定,农户承包经营西红柿大棚,每个棚按7500公斤西红柿产量核定,超产部分,农民和公司按4:6分成。这样就调动了农户精心管护的积极性,实现公司增效、农户增收。

    “贫困农民脱贫致富,必须多点开花,实现收入多元化。”雕鹗镇镇长明晓东说,分析贫困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土地单产效益低,外出打工收入又不稳定。为此,雕鹗镇通过土地合作社加大了土地流转力度,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经营,在企业和贫困户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利益连接关系。

    2012年以来,雕鹗镇采取“政府+公司+合作社+农户+金融机构”的“五位一体”扶贫模式,整合资源,相继发展壮大了设施蔬菜、生猪养殖、中药材及林果4大产业园区,设施蔬菜发展到5000亩,中药材发展到1.2万亩,生猪养殖基地5个。“通过租地收入、工资收入、利润提成和股金分红等多元收入,保证了贫困群众有一个长期的受益。”明晓东说。

    黎家堡村有253户、661人,壮年劳力440人,过去90%以上都到外地打工。如今村里蔬菜大棚发展到800个,生猪养殖基地2个,现代农业观光园1个。产业发展了,原来纷纷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回流,农忙时甚至出现了“用工荒”。全村一年的务工收入就能达到400多万元,流转土地2800亩的租金收入140万元,人均增收超过8000元,是2010年人均收入的近4倍。

    人回来了,收入增加了,村里也渐渐有了人气。提起村子的变化,村党支部书记陈桂禄感慨颇深:“原来卖猪肉的都不愿意到村里来,现在一天能卖好几头;原来1车菜吆喝一天都卖不了,现在几车菜不一会就抢光了;30多户村民还买上了小轿车呢。”

【责任编辑:金卫卫】 赤城县雕鹗镇蹲点调研③收入多元: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hebei.hebnews.cn/2013-11/30/content_3639690.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