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人52载播绿百万亩(图)

来源:新华社  2014-05-01 08:36:46  责任编辑:丁璨

    塞罕坝精神跨越时空,薪火相传

    1964年,19岁的陈彦娴在承德二中读高三,当年她和5位女生放弃了高考,选择了上坝,书写了轰动一时的“六女上坝”的佳话。“山上造林的时候,没水喝,满嘴起泡,嘴唇干裂,张不开嘴就只能把干粮掰成小块儿往嘴里塞;一天下来,泥水糊得满身满脸都是,不说话分不清谁是谁,洗脸时一盆水有半盆泥;在山上忙碌时一身汗,下山时风一吹棉袄就被冻硬了。”陈彦娴说,“到造林结束后,我们脸上已经脱了一层皮。”

    塞罕坝第一代务林人秉承“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的原则。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给塞罕坝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如今,塞罕坝第一代创业者都已至暮年,有些甚至已经永远离开了,但塞罕坝精神却跨越时空,薪火相传,成了永不磨灭的印记。

    58岁的邓宝珠现任母子沟营林区主任,他1973年来到坝上,是塞罕坝第二代务林人,刚到林场时,塞罕坝大造林还没有结束。“塞罕坝林场有句老话,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邓宝珠说,“选择林业就是选择了奉献。”如今,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林场工作,38岁的大儿子是林场护林员,二儿子29岁,是施工员。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但新一代塞罕坝人没有躺在前人的功劳簿上睡大觉。“80后”于士涛是保定人,2005年大学毕业后他一头扎进塞罕坝。他说:“干林业的都默默无闻,因为你做的事情,40年以后才能看到结果。”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