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老板”放弃挣大钱回乡当村干部带百姓致富

来源:燕赵晚报  2014-05-13 09:08:52  责任编辑:王春锐

    □本报记者 张瑞谦

    在北京做生意的大老板,回村做起了村支书。十年间,他带领村民大力发展葡萄产业,打井、修路、按路灯,使得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贫穷破败的小乡村变成远近闻名的整洁富裕村,人均年收入从几百元迅速攀升到2万多元,该村先后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被市委农工委授予“十大魅力乡村”。他就是深泽县杜社村党支部书记——李西科。

    总经理回乡当起了小村干部

    杜社村是深泽县东部的一个小村庄,全村仅有800多人,村民世代以种地为生。李西科就是在这个小村庄里成长起来的。他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在北京房地产界做得风生水起。2002年,村里长辈多次找到李西科,要他回村带领大伙致富。

    犹豫中,李西科专程回村查看,赶上刚刚下过大雨,村边道路一片泥泞。他只好把车停在邻村,挽起裤腿蹚水回了村。这让李西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般。回北京后,他毅然把公司交给儿子打理,回村当起了“小村干部”。2002年9月李西科走马上任了。上任第二天,他就拿出5000多元钱,交电费、换水泵,让老百姓们重新吃上了方便的自来水。

    修好出村路,是乡亲们几十年的愿望。李西科开上自己的轿车上县城、跑省城,找关系,跑路子,终于筹集了修路资金。李西科又亲自测量绘图,指挥施工,铺土铲灰。杜社村的公路终于通车了!这条1100米长的通村路和三条总长1800多米的街道,总计花费了38万元,而饭费仅仅577元,这还是公路站施工人员筑路加班所用的。

    土坷垃里也能刨出金元宝

    杜社村耕地多,老百姓一直以种地为生,工业是一片空白。

    李西科带领村两委班子多方考察,认真分析各地农产品市场的行情。2007年,李西科和几位村民成立了“紫育葡萄专业合作社”。他多次联系专家,定期来村里传授葡萄栽培技术,合作社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寻找销售渠道,葡萄挂果第一年村民每亩就赚了8000元。全村葡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合作社成员由最初的5户增加到现在的230余户。

    七年来,杜社村的葡萄已经发展成10多个品种,实现了早、中、晚葡萄连续生产。

    俺们过得比城里人好

    李西科带领村民在村边公路建设了5千米的葡萄长廊,在村子北面建设了农家饭店,造了200立方米的葡萄酒堡,建设了恒温冷库用于葡萄储藏等。此外,李西科与河北佳上食品公司合作,正在筹建生产葡萄、白山药功能性饮料的河北佳上农业产业庄园项目。该项目占地150亩,一期投资3.3亿元,建成后可年产5万吨葡萄露、白山药露系列产品。

    如今,杜社村已成为一个充满现代风情的田园小镇。2010年,杜社村被市委农工委授予“十大魅力乡村”称号,2013年,又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称号。李西科本人也先后被省、市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同时被推选为省、市人大代表。他说:“是故乡这方水土养育了我,能帮助父老乡亲们富起来,这是我一生的心愿。”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