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 国内国际 政务 评论 历史 论坛 博客 投诉 视频 娱乐 图库 热点 财经 房产 健康 教育 旅游 汽车 电力 国企

王胜:一个村支书的生命屐印

2014-06-27 10:14:3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贾兴安

    引 言

    一个村支书的去世,惊动了方方面面的人。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他的名字和故事不胫而走。大家无不唏嘘,认识他的人扼腕叹息,知道他是个“老典型”、“老模范”,怎么就这样突然走了?不认识他的人看到他的事迹后感慨不已,这样的好人为什么这么早就撒手西归?是啊,他走得太快了,太早了,让人猝不及防、痛心疾首。

    这个村支书,名字叫王胜,生前系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柳林镇西石河村人,生于1957年12月,逝时57岁。

    从县城向西沿省道328线(隆昔公路)下路,再向北行将近一公里,就是西石河村。

    屐痕处处,皆是王胜。麦浪泛黄的田野上,散发着夏日馨香和潮热的泥土里,都挥洒着王胜的气息和味道。他那一米八多的个头和近一百公斤体重的高大而魁梧的健硕身躯,依然踏实而稳健地行走在街道和田埂上。他的形象和他的步履,如同一支画笔,在西石河村这块不断吐故纳新的土地上,绘制着一幅幅最新最美的图画。

    是的,西石河就是一张纸,王胜从1975年18岁时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用了40年时间,以自己的生命追逐并实现自己的光荣梦想,为我们构思、创作出了值得永世记忆、怀念和典藏的一部部杰出的“精品”之作。

    这些杰作,涂画在大自然中,刻写在西石河村的大地上。

    大口水井

    王胜当村支书的第一个“大手笔”,是在村北打的大口水井。

    大口水井?口有多大?口径二亩多,1300多平方米,相当于三个篮球场。你见过这么大口径的水井吗?

    北山脚下,石河滩上,那座大口水井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粼粼的波光。一排电线从井旁朝山上延伸,山上的蓄水池从大口水井里抽水进来,然后通过水渠排放到需要的地段。三十年来,四周的土地变得丰腴而肥沃,庄稼长得茂盛而茁壮。人的命运从此和自然景观都进行了一场剧烈的嬗变,但不变的是,王胜昔日的精神、勇气,和大口水井一样,在这里成为一道风景,矗立成一座丰碑。

    站到大口水井旁,并不让人惊讶,我感觉这更像是一个小水库,里面有半池子的水,周围全部是石头砌成的围壁,从围壁的石头缝里,零零星星长出一些芦苇和杂草。因此极像用于存水的大池子。但是,它没有出水口,没通常水库都有的水闸门,水不是外来的,是打通了地下水,深度为30米,需要时用水泵往上抽。所以,这是一口大井,也许是全世界最大的一口人工水井。

    大口水井主体工程于1985年麦收后动工,春节前才结束,从动议修建到全部配套工程完成,其实用了三年的时间,直接的收益是把西石河村的1335亩耕地的近一半,变成了水浇地。从那时起,这个村的粮食连年丰收,一举解决了“吃”的问题。这就是王胜当村支书后,决定打出这个大口水井的真正原因。

    由于地处丘陵地带,土质贫瘠,干旱少雨,西石河祖祖辈辈过的是“靠天吃饭”的苦日子。“有闺女别嫁西石河村,推碾子倒磨熬煞人;吃的是‘老红蒸’,穿的是补丁摞。”村里上年纪的老人说,那时候,人均年收入最多的只有几十块钱,从街头数到街尾,村里得有四十多个光棍儿汉。

    所以,吃着“老红蒸”,穿着“补丁摞”长大的王胜,最知道乡亲们需要什么企盼什么:水浇地。

    “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在那个年代,这是最基本的需求。

    打井要水,谈何容易?

    这个工程的难度,当时有“两大难”,一是人,二是钱。人,也就是劳力,已经“分产到户”三年多了,村民们“单干”的劲头正在“兴头儿”上,大队和生产队不存在了,不像从前那样说出义务工就来出了。钱,更没有,村里没有集体企业,穷得叮当响。王胜说,要是没困难,啥事也不干,要干部做啥,要是有钱,不愁吃不缺穿,还打井浇地干啥。还说,钱少少办事,没钱也办事,只要对老百姓有利,只要群众拥护,只要能改变咱村的落后面貌,我们就干,钱的事,我来想办法。

    其实王胜也没多少办法,他唯一的办法就是去县里找有关部门求支援。农业部门、水利部门、扶贫部门、财税部门,还有县领导,能找的都去找。要过年了,欠的工资和买炸药钱还给不了,王胜一头扎在县城,最终在一位县领导的协调下,才在工商银行贷了25000元,大年三十这一天,终于给大伙儿发了工资。

    “王胜都是给自己找难事,在别人看来不可能干成的事,他偏干,打大口水井最典型。”该村党支部副书记于洋小如是说。

    大口水井在北山脚下的蔚然呈现,使王胜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与日俱增。过年时,有人编了一副对联,贴到了大队部的门口上:“大战北河不怕苦,挖个坑塘整二亩。”接着,村民们你一元、我五角自发地捐钱,找人给王胜刻了一块“心存公德”的木匾,从外村请来“响器班”,敲锣打鼓挂到了他家的门道里。

    站在王胜家门道里,我仰望着这块历经三十年风雨,业已变得陈旧的木匾额,仿佛看到了王胜的微笑中携带着的些许劳累之后的疲惫。心想,你可以放心地走了,好好歇歇吧,“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这块木匾,永远都悬挂在这里守候着你,它是村民们给你留下的最好的口碑,并且时时刻刻都在对你诉说。

【责任编辑:孙明霞】 王胜:一个村支书的生命屐印
河北日报报业集团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hebei.hebnews.cn/2014-06/27/content_4033207.htm
分享到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4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