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里庄村民自费订《人民日报》只因一份感情在里面

来源:燕赵晚报  2014-09-17 09:17:03  责任编辑:赵耀光

  在平山县平山镇里庄村,有一段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那就是66年前在那里诞生的世界十大报纸之一《人民日报》。在新中国成立65周年前夕,记者走进里庄,追寻那段“红色记忆”。

  “那时候,报社的人住进了村里的很多人家,我家的五间房就住了报社的工作人员。”62岁的康贵起是《人民日报》旧址的看门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这儿看门,比在景点看门更有意义。”2011年修复的《人民日报》旧址由四个小院组成,分别是邓拓旧居、译电室旧址、张磐石旧居和印刷厂旧址。康贵起说,由于年代久远,当年报社的许多房屋都已经不存在,“但邓拓的旧居是真正的老房子”。邓拓的旧居有些青砖已经脱落,露出里面黄色的土坯。屋内陈设简陋,角落里的水缸和土灶,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岁月。

  在印刷厂的旧址内,一台“平版印刷机”映入眼帘,康贵起说,这台印刷机是当时《人民日报》在里庄所使用的,它跟旧址里的油灯、排版桌等旧物一样,都是老百姓无私捐献出来的。在一本红色的留言簿上,记者看到了邓拓之子邓壮和安延亮等人的签名及留言。

  李金栓老人曾在人民日报社干过零活,当年,他家住了两个报社印刷厂的工人。在《人民日报》迁往北京前,他的母亲因为家里贫穷,问了一句“能给孩子安排个活儿吗?”报社的同志便将他一同带进了北京。不过,李金栓最后还是选择了回家务农,他说:“虽然在报社干的是零活,但我也长了很多见识。”

  从里庄走出来的康文远目前居住在石家庄,当年《人民日报》的编辑部就设在了他家。康文远告诉记者,《人民日报》工作人员在里庄九个月的时间,真正和老百姓打成了一片,他们鼓励村民学文化,帮着村里办夜校,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村民,“我们家三代人,就有六个人去当了兵。”

  里庄的村干部康增兵告诉记者,村里现在有50多名党员,大多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50余名党员几乎人手一份。村民为何自费订阅《人民日报》?他认为,“除了学习,还有一部分感情在里面”。(记者崔虹 通讯员武玥)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