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时救助:善政还需善为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09-19 08:07:08 责任编辑:孙婷

    9月17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其他社会救助暂时无法覆盖或救助之后基本生活仍有严重困难的家庭或个人,给予应急、过渡性救助,做到兜底线、救急难,填补社会救助体系“缺项”。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遭遇意外紧急情况,在所难免。在国家层面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是雪中送炭的善政,体现了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逐步完善,更体现了社会救助理念的与时俱进。这样的政策得以很好落实,就可以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家庭或个人,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尽快走出痛苦的泥淖,创造幸福的生活。

    要将这一善政真正落到实处,首先要建立人性化的救助通道。临时救助,就是要救急救难。群众遭灾有难,往往是一些突发事件引起的,临时救助如果不能及时介入,就会失去最佳的救助时机。灾情之下,救急救难是群众最现实的利益。为此,有关部门应该打破常规、简化程序,让制度执行迅捷、高效,为受灾群众得到救助开辟绿色通道,把救助及时送到一线,送到受灾群众手中,帮助他们第一时间渡过难关。

    其次,要有常态化的救助机制。传统意义上的临时救助,“随意性成分”较多,重物质、轻服务,缺乏稳定的制度支持、政策支撑,存在诸多不利影响。为此,临时救助必须要善于综合运用政策、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形成一条强有力而紧密的纽带,把方方面面的资源有效整合利用起来,使其发挥出最大功效,为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提供生存、医疗、心理、技能、成长等方面的社会救助。如此,社会福利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分配,从“临时救助”到常态救助的路也就不再遥远。

    最后,要有“造血”式的救助思维。在救助思维上,既要给贫困者“输血”,更要培养其自身的“造血”能力。正如孔子所言“君子周急不继富”。“输血”式的临时救助终归是暂时的、局部的、低标准的,有关部门在临时救助工作中,要多一些造血式的救助思维,加强对贫困群体的职业培训、为其提供就业援助、减免就业各种费用等,提升他们的再就业技能与融入社会的能力。只有这样的救助制度,才能整体提高社会效率、增加社会财富、增进公共福祉,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善为促进善政。期待这一临时救助制度能善做善成、越做越好,把政府、社会的温暖阳光送到更多人心上。(宛诗平)

相关新闻

石家庄成立未成年人心理救助中心 为河北首家

2014-09-16 09:52:45

日前,桥西区检察院未成年人犯罪检查科(以下简称“桥西区检察院未检科”)与石市第八医院联合成立了“未成年人心理救助中心”,据介绍,这在全省尚属首家,这相当于建立了一条专业心理救援“绿色通道”。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