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第一船“出海”发掘清代“东坑坨Ⅰ号”沉船

来源:燕赵晚报 2014-10-11 06:56:26 责任编辑:丁璨

    最佳下潜时间在下午两点二十九分

    东坑坨位于河北省唐山市海港经济开发区、曹妃甸港区毗连处。根据渔民提供的线索,2013年河北省文研所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组队对东坑坨沉船遗址进行重点调查,发现水下沉船2处,分别编号为东坑坨I、Ⅱ号沉船。沉船位于东坑坨西南侧,距离海岸线约30多千米。从昨天起,“中国考古01号”将驻扎在这里连续工作一个月。其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河北省文研所2013年的水下考古新发现“东坑坨I号”沉船——一艘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铜皮夹板船,这艘木质船带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欧洲传入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国内发现不多。

    昨天10时30分左右,记者乘坐“中国考古01号”驶往东坑坨沉船遗址。此次船上连水手带考古队员近30人,其中十余名水下考古队员有几点共同之处,平均年龄35岁,都是男性,皮肤都很黝黑。考古船潜水长梁国庆告诉记者,要成为水下考古队员首先具备田野考古技能,同时具备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目前在一线工作的有50多人。

    下午1时20分左右抵达东坑坨沉船遗址,考古队员指着距离考古船数十米处的白色球状浮标说:水下就是东坑坨I号沉船,距离水面10米左右。此时潜水长梁国庆告诉大家,最佳下潜时间在下午两点二十九分,“这一带海域水流较快,我们只能赶上午和下午两个平潮时段作业,大约每天3个多小时。每个队员每次工作时间不超过1小时。”由于沉船离水面较近,凸起部位比较高,考古船不能离得太近。记者一行随着考古队转移到一艘渔船上靠近沉船浮标。

    渔船甲板上整齐摆放着多套重达80多斤的双氧气瓶,以及标有考古队员名字的收纳箱,箱中有水下考古的标配:蛙鞋、手电筒、手写板、线轮等。考古队员张瑞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只见他给相机穿上了件“防水衣”——一镜头位置又大又圆,可以满足相机镜头拉伸,左右还有两个探照灯。据了解这套设备可不便宜,单一个探照灯就价值一万多元人民币。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