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第一船“出海”发掘清代“东坑坨Ⅰ号”沉船

来源:燕赵晚报 2014-10-11 06:56:26 责任编辑:丁璨

    现场

    水下考古很险也很美

    “准备下水!”14时37分随着梁国庆大声招呼,穿好潜水服背好氧气瓶的两人走到船舷,此时船上其他队员有的帮他们整理设备,有的记录下潜队员姓名、潜水方式、氧气瓶的气压、下水时间等各种数据。随后两人一前一后跳入水中在沉船浮标处会合,就见他们相视一眼同时做出OK的手势后潜入水中。梁国庆说,水下考古面临各种危险,像沉船附近一般挂住的渔网、绳索较多,队员在发掘古沉船的工作过程中被渔网罩住不能动弹、绳索挂住氧气瓶等各种危急情况时有发生,“上个月我们在天津一带海域工作时,有个队员就被渔网挂住了,幸好及时解脱了。”相隔十分钟后,另外两人一组考古队员也潜入海中。

    14时50分左右,船上通过水下扬声器通知第一组队员已潜水十分钟可以出水,15时左右第一组队员中的王泽冰率先返回渔船。此时他的同伴张瑞也浮出海面,但因为水流缘故他一时无法游近渔船,几分钟后他终于成功返回令大家松了口气。来自山东的王泽冰告诉记者,这次潜水时间不长所以感觉不是太累:“最累时就像参加完长跑双腿发软。”他说平时水下考古就是顺着浮标底下的绳子向下靠近沉船,“因为刚有大潮经过,能见度较差,只有50厘米,能见度最好是两米多。”他透露这艘清代沉船约有60米,“但因为船体上凝结物太多,无法看清具体形状。”说起水下考古的危险,王泽冰笑说:“是有危险,但水下是另一个世界,也很美。”

    15时13分第二组队员也顺利返回渔船。人们都很好奇,水下考古究竟做些什么?对此梁国庆透露,水下考古与田野考古内容差不多:“也要画图、摄像和拍照等,但画图用的铅笔、图纸等都是防水的。”也有记者好奇,考古队员是否会在水下作业时顺便捞鱼改善生活,对此梁国庆说:“这不可能,水下考古必须高效率,下水前所有准备工作都要做好,能在水面解决绝不带到水下,不可能到水下大家再商量干什么,必须有很详细明确的计划,干完了就要走不能停留。”

    记者此次在考古船上也看到了考古队员此前在河北唐山东坑坨遗址勘察时提取的部分实物,包括铆钉、铁片等沉船构件,还有凝结了海螺、铜等等的凝结物,考古队员透露在水下除了文物,他们还要提取水、泥等很多东西:“不但要研究文物,还要了解它的环境。”

    值得一提的是,包括梁国庆在内的水下考古队员也提醒记者,水下考古绝非大家眼中的捞宝,“我们不是捞宝,而是要复原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细节,获得我们从其他途径无法获知的信息。我们水下考古关注的都是对研究有价值的东西。”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