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专家学者: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0-31 08:26:53 责任编辑:侯猛

  心中有真情 作品有读者

  □李春雷

  我们常说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火炬举在最高处,走在最前面,具有特殊的烛照和引领作用。的确,文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活动,代表着社会良心,引导着文明方向。而现在,我们的文学市场,诚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产生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同时,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分析这些文艺界的“雾霾”,我认为有几种毒素:其一,低俗或恶俗。某些作品为了迎合低级趣味,片面渲染色情、血腥的情节,甚至故意歪曲历史,丑化英雄。其二,媚俗或庸俗。一些作品刻意炒作,谄媚市场,借商业化“热点”,肆意夸张编造,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无聊文字。其三,求怪猎奇。名为创新,实则偏离创作正道,追求险奇怪谲。这些文艺作品缺乏深度,质量一般,难以唤起广大读者的认同。

  严格地说,以上这些怪象已经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悄悄地侵蚀着公民的信仰根基,消磨着青少年的意志,降低着社会文明水准,从而耽误和阻碍着“中国梦”的进程。

  俗话说,从善如登。人类精神文明的成长是缓慢的,需要正确引领。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社会的迫切需要。我们只有积极创造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艺术精品,对社会大众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感染、感动和感悟,才能逐渐战胜低俗、庸俗、媚俗,实现真正的精神引领。而创造精品,需要作家具有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

  我是一位基层作家,多年来,为了真正接地气、打深井,曾多次扎根生活,到基层体验。为了真正感受当代工人的生活和心理状态,我曾选择大年三十到邯钢,与工人一起守岁;为了创作反映129师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我曾沿着刘邓大军当年行军作战的路线,在河北、山西的深山里奔波两个月,行程数千公里,搜集资料二百公斤;为了体验民工生活,我曾主动搬进50多个民工居住的帐篷里住了一个星期;为了创作抗震题材作品,我曾在第一时间赶到汶川大地震和玉树大地震的震中所在地。

  “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只有走向人民群众,用双脚踩着大地,用胸膛贴紧大地,才能心中有真情,笔下开鲜花,才能创作出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韵的艺术精品,才能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从而实现文学质量、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的多赢。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