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2-03 10:41:24 责任编辑:王春锐

    □申文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途径,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从实践看,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在以下方面下功夫。

    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不断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共产党人既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共生,不断催生出与伟大事业相适应的时代风尚。要根据现实发展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充实、拓展,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汇聚新的时代要素;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些陈旧表现形式加以改进,采用现代表现形式,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力,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是培养青少年成长的主要场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发挥好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要从青少年抓起,使青少年从小就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在他们心灵中扎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使他们的精神气质、言谈举止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要把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歌、小说、散文、典故、格言等写入教材,利用课堂阵地,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诵读经典、传统文化讲座、礼仪教育、历史剧排演等,让学生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蕴含的民族精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脑、入心。

    加强国家政策、法规层面的支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只是公民或团体的行为,要上升到国家政策、法规层面,才能取得良好成效。政府部门要制定相关政策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要加强文化典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加强对文化遗产、重点文物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等。

    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实践养成的过程,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是让人们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重要途径。要充分利用重要节日、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人们在活动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与创建文明单位、文明城市、文明村镇结合起来,利用各种场合和时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开展深受民众喜爱的传统文化表演活动、礼仪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通过在民众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利用好各种媒体特别是网络,大力宣传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媒体是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载体,电视、报纸、广播、网络等媒体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网络传播具有快捷性、交互性、海量性等特点,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而且通过微博、微信、博客、论坛等新兴媒体形式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适合广大青少年的接受习惯,会大大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同时,要利用好宣传栏、宣传画、墙体画、标语、公益广告等载体作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今,形式多样的文化产品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产生着越来越大的影响。文化产品既包括图书、影视作品、动漫产品、歌曲,也包括剪纸、泥塑、年画、版画等,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创作成文化产品,如动漫产品、电视节目等,也可以在文化产品中嵌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如年画、泥塑等,使人们在消费文化产品的同时,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