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复兴:想起张纯如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4-12-26 14:49:20 责任编辑:王春锐

    □肖复兴(北京)

    那年,我在美国的普林斯顿住了半年。常常会到普林斯顿大学的校园和小镇的老街上转。我知道,张纯如出生在普林斯顿,曾经寻找过她的住处。但是,只找到美国黑人歌手保罗·罗伯逊的出生旧地,却无从打听得到她家曾经住过的地方。也曾到普林斯顿大学附属医院去过,一般新生婴儿都会是在那里降生,但是,宁静的医院里,只有我的脚步声,没有一点杂音,也捞不着她的一点信息。其实,张纯如和她全家,早就从普林斯顿搬走了。

    2004年,张纯如在她的小汽车里开枪自杀,让我分外震惊。那一年,是她的“本命年”,她才仅仅36岁——实在是太年轻了。

    知道她,是从她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那本书开始。那是1997年的年底。那年夏天,她曾经独自一人来到南京,采访“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收集南京的档案材料。其实早在三年前,即1994年,她就开始辗转世界各地,进行采访和收集材料的工作了。面对这样一段庞大又是啼泪带血的历史,全部都是由她这样一名年轻的弱女子承担,实在是够为难她的了。

    她用三年的时间,马不停蹄在世界很多地方采访、收集材料,才完成了这部书。当时,让我感慨如今不少所谓的报告文学,倚马可待,速度惊人,洋洋洒洒,就可以如水发海带一样成书。同时,又有多少是在宾馆红地毯上的写作。当代的文学,尤其是报告文学,在权势、资本和时尚的“三驾马车”绑架下,大大减损了可信度和公信力。

    如此两相的差距,当然不仅是写作的时间,更是写作态度和价值取向。她就是以这样的态度和取向,过于沉浸在她的写作和那段残酷历史的交集之中,否则,她不会选择“自杀”。如果在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用自己的生命在写作的话,那么,她应该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当我看到她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翻译成中文出版的时候,除了对书中所揭示的史实感到震惊之外,还感到有些羞惭。“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日本有人死不承认,或不敢面对,对于遭受侵略的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段人所共知的历史。很多历史学人,一直在研究并挖掘这段历史,以前,也曾有过徐志耕的纪实作品《南京大屠杀》。但是,并没有更多的中国作家走进这段历史,并像张纯如一样,去以自己的生命追溯并书写这段历史。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曾经写过报告文学。

    后来,终于看到了严歌苓的小说和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毕竟这是后来的事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能够看到张纯如书写“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影子。

    当一切事过境迁之后,战争的硝烟化为节日绚丽的焰火,血流成河的地方,变成红花一片,历史的记忆很容易被抛却在遗忘的风中。如果没有对于那场战争血淋淋的揭示而引发后人的愤怒,和对自身怯懦、冷漠和无知的羞惭和自省,所谓“反思”,便是轻飘飘的,不会痛及人们的骨髓,甚至只会沦为一种庄严的仪式。特别是如今处理抗日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更多是将战争“搞笑式”的“儿戏化”,或“卡通式”的“漫画化”,敢于面对历史残酷,并让人们自身警醒、有着强烈“现场感”的作品,无疑是难能可贵的。

    张纯如的难能可贵,不仅在于她的勇气和良知,同时,也在于她的写作并不仅仅是对于已有材料的占有和梳理,然后加一些感喟的罗列再现,而是有她自己的发现。这种发现,来自她艰苦工作,在浩如烟海的材料中,沙里淘金的结果。是她发现了《拉贝日记》和《魏特琳日记》,为“南京大屠杀”找到新的有力证据。她的书,便不囿于文学窄小的一隅,而是让历史走进现实,让文字为历史作证,为心灵和良知作证。

    如果没有张纯如这本书,“南京大屠杀”可能还会只是一段尘封的历史,甚至是被淡忘的历史。有了这本书,才有了后来美国的纪录片《南京》,让这段历史再一次血淋淋而触目惊心地走到世界面前。我一直以为,这样一部纪录片,应该是由中国人来拍摄才对。现代中国人曾经经历过的伤痕斑斑、血泪斑斑的“痛史”和“恨史”,可惜,树立不起美国人的敏感和使命感。也许,中国人不是不能够做到,而是没有想到能做到。

    在我国设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前夕,我在央视看到了五集电视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第一集,主要介绍的就是张纯如。当我看到那样漂亮、那样风华正茂、又是那样正气凛然的张纯如时,禁不住老泪纵横。在电视片中,我也看到了她的父母。她去世那一年,和我的孩子今年一般大。都是做父母的人,我可以理解他们失去女儿的心情。同样,我和他们一样,怀念这位可爱又可敬的女儿。

    张纯如只出版过三本书。我想起我自己,出版的书的数量,远远超过了她。但是,有的时候,真不能以工作数量论英雄。记得陈忠实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作家,一辈子要有一本压枕头的书。张纯如有这样的一本书。对比她,我很惭愧。

    看完电视的那天晚上,我半夜都没有睡着,打开床头柜上的台灯,趴在床头,写了一首小诗,表达我对张纯如的敬意:

    纯如清水美如霞,魂似婵娟梦似侠。

    叶落是心伤日月,剑寒当笔走龙蛇。

    袖中缩手荒三径,纸上刳肝独一家。

    直面当年大屠杀,隔江谁唱后庭花?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