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滦河文化的根和魂 滦县城镇化建设蹲点调研

来源: 2014-12-28 08:09:50 责任编辑:孙婷

    2009年,滦县县委、县政府将“滦州古城”项目纳入中等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并提出“外在形式明清建筑,内在品格滦州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对于首批涉及拆迁的老城居民,统一在古城外修建新小区,进行集中安置。

    震后满目疮痍的老城内,一座新“古城”破土而出。它于“无”中生“有”,“变”中“复活”, 崭新的一砖一瓦,与历史光影里的古滦州遥遥相望。

    “以前生炉子、睡土炕,如今住进宽敞明亮的大楼房,有地暖、睡软床,还能远眺研山文峰塔、近听滦河流水声,这样的生活,才是咱老百姓的福气。”说起拆迁后的生活,杜荣桂很知足,“现在,我在古城里还有家字画店,卖的都是自己的作品,每月也能挣个万把块,活了大半辈子,数现在日子过得舒坦。”

    如今,滦州古城还以它独特而古朴的韵味,吸引众多厌倦都市嘈杂生活的现代人纷至沓来:看皮影、听评剧、扭秧歌在这里成为一种时尚,来一场沿袭传统嫁娶风俗的婚礼更显特别……“形”、“神”兼备的古城文化,把人们心中的浓浓乡情唤醒。

    没有产业的城镇化,城镇只能是一座空壳。

    资源终会枯竭,唯有文化生生不息。如何变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使文化“软实力”产生“硬效益”?滦县的答案是:打造“滦州古城”文化产业龙头,产城互动,迸发城市发展活力。

    今天的滦州古城,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旅游景点,“文化+旅游+建筑+商业+人居”的开发模式,成为该县商业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北方古典民居为主,兼收并蓄明清古建精华,将建筑格局中的四合院、五间张、骑马楼、六合同春等,做足、做精、做细;保护性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民间艺人现场表演评剧、皮影、剪纸等,并推出极具地方特色的地秧歌,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同时,完善配套酒店客栈、生态广场、博物馆、公园等一批旅游设施……在这里,有形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不再是单调的名词,而是一幕幕鲜活的市井民风。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