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扎根在塞外的梨园“常青藤”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5-01-21 10:07:32  责任编辑:李莎

    燕赵都市报驻承德记者陈宝云 通讯员刘海波 吕晓芳

    地处朝河沿岸的丰宁满族自治县南关蒙古族乡古房村有一群“草根演员”,37年痴迷梨园艺术、坚持不懈传承燕赵梆子腔的不变情怀,成为塞外文化艺术的一株“常青藤”,给淳朴憨厚的古房人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古房大戏传唱300多年

    进入小寒节气,塞外天寒地冻、滴水成冰,在古房村业余剧团的办公室,剧团的业务骨干正围坐在一起观看光盘教学,并且和文武场人员互相切磋,排练剧目,准备春节期间奉献给十里八村的父老乡亲。

    据团长宋显江介绍,古房村唱戏是清代康熙年间由山西传入,到现在已经是第十四代传人,业余剧团活动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古房业余剧团不论服装道具、演职员队伍还是剧目数量质量都达到了在当时的“豪华水准”。“一提起古房戏,在潮河川、牤牛河川有口皆碑,红透潮河两岸,曾涌现出了一批在当地老百姓中耳熟能详的如史广学、侯喜庭为代表的一人能唱20多部全戏的名家名角。”

    古房村民出力建戏楼

    剧团没有固定的活动场所,就在村部旁因陋就简垫成土台、栽上木桩、支起幕布,成为当时剧团演出的舞台。这种简易的舞台受天气的影响很大,让剧团有个固定的活动场所就成了老艺人们的企盼。为解决唱戏无固定地点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初,全村百姓用出义务工的形式建起了古房戏楼。

    宋显江告诉记者,当时的戏楼一砖一瓦都是由村民们亲手盖起来的。2006年到2007年,村里又对原来的戏楼进行加固、拓宽和装修,2008年新戏楼正式投入使用。

    目前,剧团服装、道具、音响样样俱全,可与专业剧团媲美。“这些年用于唱戏、戏楼的投资累计达到50多万元,其中演员服装就投入了20多万元。”宋显江说。

    古房村河北梆子业余剧团是非营利性机构,其组织也是松散型的,剧团成员农忙时在家打理农活、养家糊口,农闲时聚在一起切磋技艺、登台就唱。宋显江介绍,经过30多年来摸索实践,剧团的开支有了5条稳定的保障途径:一是村民的“捐助”;二是能人“资助”;三是企业“赞助”;四是村两委“补助”;五是文化部门“援助”。

    后继乏人影响传承

    已近耄耋之年的李彦老人,说起剧团的往事,生出了许多感慨。李彦老人告诉记者,古房剧团恢复之初老艺人的唱腔介于河北梆子和河北老调之间,俗称“古房梆子”。到后来慢慢吸收了一茬一茬的新演员,才慢慢地改变演化成了目前的河北梆子唱腔,真正的古房梆子腔随着老艺人的相继过世,基本上失传了。

    目前,古房村河北梆子业余剧团人员都是本村土生土长的“草根演员”,演员队伍换了一茬又一茬,但依然没工资、没报酬,演员始终不图吃、不图喝,图的就是在舞台上给自己和乡亲们的那份快乐。

    通过对梨园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到目前为止,该剧团已经掌握、登台就唱的剧目有《大登殿》、《潘杨讼》、《秦香莲》、《二进宫》、《打金枝》、《辕门斩子》等优秀传统成本折子戏50部。“如果人手够用,古房业余河北梆子剧团能够唱的剧目有100多部,选拔培养年轻的传承人是今后剧团的努力方向。”宋显江不无担忧地说。剧团后继乏人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
  • 公共信息网络安全报警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