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城杨家人开创传承自强自立家风 历经五代家族兴盛

来源:燕赵晚报  2015-12-01 10:13:47  责任编辑:赵耀光

杨吉录的父母。

杨吉录的父母。首席记者谢鑫名 翻拍

杨吉录讲述家风故事。

杨吉录讲述家风故事。首席记者谢鑫名摄

    “咱不干便罢,干就干出样子来”

  栾城区段家营村杨家,从清朝末年历经五代,繁衍五十多口人,先后培养出一位全国战斗英雄、一位空军飞行教官、一位青年企业家,还有两人取得高级职称。如今健在的37人中有33位已移居城市,其中还有两位在国外工作。杨家究竟有着怎样的家风家训和家族精神?记者专访72岁的杨吉录,解开杨家百年不衰的密码。

  □首席记者谢鑫名

  讲述人:

  杨吉录,72岁,现居石家庄,老家栾城区段家营村。北京大学生物系毕业,先后在华北制药厂、石药集团工作,曾是石药集团高级工程师,策划过栾城医药基地。2003年退休以后,策划、开发发酵中药,有研究成果。

  杨家家风:

  忠、孝、勤、学、和,忠于国家、孝敬长辈、勤俭立业、刻苦学习、和善待人。

  家族精神:

  咱们不干便罢,干就干出样子来,叫大伙瞧瞧。

  重要家训: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凡是求己不责人”“和为贵,忍为高”“知足常乐,平安是福,钱财不一定是福”。

  爷爷留下遗言

  再穷也要供孩子读书

  我爷爷是生活在清末的农民,大字不识,靠种地为生,当时杨家有几十亩地,日子过得还算富足。杨家有一门捏骨的手艺,也叫正骨,传到爷爷这辈,是第四代。祖辈传下这门手艺有两条规定:一是不许收人钱财,二是传男不传女。爷爷当时是闻名乡里的捏骨匠。那时候家门前经常停着大车小辆,都是来让爷爷捏骨的。捏完可以走,走不了的住在家里,治好后再走,家里给安排食宿,不收分文。“积德行善,助人为乐。”这是爷爷一生的信条,也是杨氏家族的家训。

  家道兴旺,总有轮回。杨家旺盛时期,一场官司导致衰落。在我爷爷三十七八岁时,我的曾祖父去世了。为了一块坟地,杨家和当时的邻家起了争端,双方打起了官司。这官司一打就是几年。打官司需要钱财,需要上下打点,几年中,家里的土地卖得所剩无几,最后官司还是输了。我爷爷连气带累倒下了,他去世时只有42岁。面对家道衰败的困境,爷爷总结自己的教训,临终时叮嘱家里人,官司打输就是因为自己不识字,此后凡杨家后代,只要有条件,一定要供他们好好读书。

  奶奶复兴衰败的家族

  树立家族精神

  爷爷去世后,父亲和大伯还很小,家庭生活重担落在奶奶一人身上。我奶奶刘氏,是富裕人家的女儿,做饭、绣花在行,但不会干农活。爷爷没了,她只能下地摸索着做。奶奶是一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就像“大宅门”里的二奶奶一样。爷爷在世时,她看爷爷给人捏骨,就在一旁偷偷学习摸索,久而久之,这个技术居然被奶奶给学会了。她不会下地干活,就跟邻居学。用她的话说,能自己干的绝不求别人,咱们不干便罢,干就干出样子来,叫大伙瞧瞧。

  没几年,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了,段家营有一个女人了不起,会捏骨不说,还能使牲口赶大车。人们见了奶奶,都竖起大拇指。大伯和父亲大一点了,慢慢能帮奶奶干活,靠勤劳节俭,靠着奶奶的捏骨手艺,这个家庭慢慢有了起色。

  奶奶一直记着爷爷临终的遗愿,她拉下脸向别人借了钱,把我父亲送进了私塾。我父亲在私塾念了三个冬天,成了一个识文断字的人。

  奶奶后来岁数大了,不能下地了。大伯和我父亲从早忙到晚,从春忙到秋。冬天农闲时,我父亲轧棉花,打包。我大伯就一大早挑着担子去卖。一家人省吃俭用,辛苦赚钱,陆续又买回了二三十亩地,家境越来越好。

  农民父亲有远见 “逼”我上学最终考上北大

  爸爸喜欢读书,重视文化。我跟我哥哥先后被送到学校学习。我哥哥学习成绩特别好,他完小毕业后,以学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石家庄一中。但是大伯却不让去,一是家里穷,供不起,二是家里缺少劳动力。我哥哥退而求其次,说不上初中了,上栾城师范吧,上师范不花家里的钱。大伯还是不同意,还把哥哥锁起来。我爸爸反复做大伯的思想工作,没用。就在师范学校报到截止的最后一天,大伯出门干活了。我爸爸把房门打开,对哥哥说:“快跑!”

  正是因为爸爸的远见和果断,让哥哥得以追求梦想。哥哥师范毕业后成了团县委的干部,后来去了部队,成长为一名飞行员,后提升为飞行大队政委。

  哥哥走后,爸爸把心血都花在我身上。由于爸爸提前教过我,一年级学完了,我直接上了三年级。没想到,跳级后的第一次考试,数学就不及格。我自尊心受到打击,开始逃学。我爸爸知道后气得够呛。他拽着我就往学校走,我双手抱着树就是不去,他拿鞋底子打我屁股。我哭着说,就是打死我也不上。后来我爸说,不上学那就下地干活。我去地里除草,正值酷暑盛夏,太阳照得我头昏眼花,嗓子直冒烟,但到中午爸爸还不让我收工。我又累又饿,昏了过去。等我醒来时爸爸问我上不上学,我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我学习特别努力,最终考上了北京大学生物系。

  历经五代家族兴盛 每代都有一个核心人物

  杨家从爷爷奶奶那一代算起,到现在已经历了五代。仔细算来,杨家五代人共有50多口,而今健在的有37人,组成了15个小家庭。值得一提的是,杨家50多人中,先后培养出一位全国战斗英雄、一位空军飞行教官、一位青年企业家、两位高级工程师,其中有十一位大学生、十位中专生、三位研究生、两位留学生,如今健在的37人中有33位已移居城市,其中还有两位在国外工作。

  细读百年家史,杨氏家族有三大变化。其一,原来居住在段家营村,而现在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其二,原来不是文盲就是半文盲,目前大都受过高等教育;其三,原来杨家是普通的百姓家庭,现在已变成人才辈出的书香门第,并为国家培养了很多栋梁之才。这其中有什么秘诀呢?

  除了杨家优良的家风和给力的家族精神之外,还有可借鉴之处,那就是杨家每代人都有一个族长式的核心人物,成为家族的榜样。

  第一代核心人物是奶奶,她复兴了衰败的家族,使得杨家的家风和家族精神得以丰富并传承。第二代核心人物是父亲,他有远见,重视学习文化,使得杨家人走上了读书兴家之路。第三代核心人物是我的堂哥杨锡祥,他从军入伍,荣立过三等功三次、二等功两次、一等功一次,曾作为全国战斗英雄受到刘少奇、周恩来的接见。第四代核心人物是杨军义,他被评为石家庄市青年企业家,使得家族向富裕生活迈进。第五代人现在还小,相信他们之中也会出现一位核心人物,带动着杨家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相关新闻

平泉开展“尚德平泉·善美家风”主题道德实践活动

2015-11-17 23:54:59

为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推进“书香门第”创建活动,实现三年培树1000户“书香门第”目标,平泉组织开展“尚德平泉•善美家风”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倡导家庭立家训明家风,推出一批“善美家庭”典型。

【善行河北•善美家风】巨鹿八旬老人忆往昔传家风

2015-11-03 23:04:24

11月1日,在巨鹿县离休老人左宝珍家中,儿孙齐聚一堂,开展了一场“传承优良家风家庭会”。今年85岁高龄的左宝珍老人,迫切希望后代能够继承家族的优良家风。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召开一次家庭会,向儿孙后代系统地讲述祖辈、父辈关于家风的故事,让优良家风薪火相传。

廊坊杨建勋谈家风:古训今传硕果甜(图)

2015-11-03 15:35:36

杨建勋年过八十,已是杖朝之年。在学习上,雨菲很聪明,语文、数学考试经常得满分,这也和杨建勋的古训名言教育分不开。杨建勋用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培养成才,让他们成为朋友和同事口中的优秀人才,足以证明古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正面影响。

郭迎春:将家风写上门楣刻进心里

2015-10-23 19:51:15

    在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有三处院落的大门门楣上刻的字不同于别家,分别是“孝为先”、“和为贵”、“学为高”,这就是今年刚刚当选为全国“最美家庭”的省气象台首席气象服务专家郭迎春家的家风。

相关搜索

融媒体矩阵

想爆料?请拨打新闻热线0311-67562054,登录河北新闻网新浪微博(@河北新闻网官方)或通过投稿邮箱:(hbrbwgk@sina.com)提供新闻线索;时评稿件请投kangkaige2010@126.com,或直接加慷慨歌Q群167277165。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5
  • 新闻热线:0311-67562054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