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燕赵行】平泉县郑杖子村大棚成了“绿色银行”

2015-12-09 08:07:5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丁璨
汽车驶近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但见山坡上、河坝边、平地里,到处都是一排排设施蔬菜大棚。这个520户、2000多口人的塞外山村,目前已经有蔬菜大棚610个,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

    通讯员房瑞东、张楠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李建成

    汽车驶近平泉县榆树林子镇郑杖子村,但见山坡上、河坝边、平地里,到处都是一排排设施蔬菜大棚。这个520户、2000多口人的塞外山村,目前已经有蔬菜大棚610个,年人均收入达到了1.5万元。

    村民刘利锋在2000年投资3万元建起全村第一个大棚。“那时穷啊,家里一共就几亩地,打不了多少粮食,更赚不了几个钱儿。”地不能扔,心思活络的刘利锋决定换个“种法”。他到唐山学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回家东拼西凑了3万元建起了大棚。“当年回本,还赚了3000多元。”

    “村民看着眼热,也看到了出路。”村党支部书记王翠娥说,经过一番市场考察,村里决定动员村民跟着刘利锋一起干。当年,村里就发展了8个大棚,2003年发展到200个。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为提高产品附加值,引导农民由无序生产转向有序经营,2011年,村里牵头成立了“绿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脆源”牌商标,合作社成员只需按订单生产,销路有保障,而且价格比本地其他收购点要高。

    “设施菜现在很普遍,要想在市场中立住脚,我们就得把目光放得更远,发展绿色、无公害种植,生产精品。”王翠娥说,合作社现拥有社员250户,与北京京客隆、新发地及天津蔬菜批发市场等机构合作,实行订单生产。种菜、卖菜,对“绿之源”合作社的社员来说,已变得简单而轻松。

    “同样是黄瓜,郑杖子的就要比其他地方的价格高。”合作社理事长王海龙介绍说,为了保证来自不同农户、不同棚室蔬菜的质量,合作社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收购,并且建立分户生产档案。通过综合应用各项技术及防控措施,蔬菜生产环节农药使用量减少30%,节本增效17%以上。2014年11月,“绿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省级现代蔬菜产业园建设项目通过验收。

    目前,郑杖子村已经成为全县靠绿色产业致富的典型村,设施菜生产收入占全村农民总收入的70%,黄瓜远销国内20多个省份的同时,还通过边境贸易,销往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今年我们村蔬菜总产预计13000吨,产值4200万元,利润3500万元。”王翠娥说,蔬菜大棚已经成为村民致富的“绿色银行”。

相关新闻

【美丽乡村燕赵行】“艺术家村落”滨湖新区王家宜子村

2015-11-25 08:11:14

共有151户、456人的王家宜子村,村民原来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种地和捕鱼,随着衡水湖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捕鱼的网箱、拦网被取缔,村民们不再一味地“靠水吃水”。

【美丽乡村燕赵行】滦南县李营村:九次转型奔小康

2015-11-24 09:02:27

人行绿中,绿掩村落,金叶榆黄灿灿一片。11月17日,虽然已是冬季,但记者来到滦南县姚王庄镇李营村时,眼前仍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28年来,这个小村先后进行了9次农业结构调整,探索出猪—沼—菜“三位一体”生态大棚、生态旅游和苗木培育为一体的富民之路。

【美丽乡村燕赵行】黄骅市东聚馆村:“国宝”放异彩

2015-11-23 08:19:25

黄骅市齐家务乡东聚馆村有片古冬枣林,上千棵枣树中大部分树龄超过百年,有的甚至超过了600年。

【美丽乡村燕赵行】邢台西北留村:“臭皮村”变“大花园”

2015-11-21 09:44:24

位于邢台市近郊的西北留村,有1280户、4500多人,皮毛加工产业有着400多年的历史,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熟皮加工手艺。”任先计坦言,他们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就是要依托市里滨江路南延段,打造两侧农业观光项目景观带,把西北留村建成市区西南区域的大花园。

【美丽乡村燕赵行】滨湖新区侯店村:六百年“侯笔”绘新景

2015-11-09 08:10:13

10月28日,笔者跟随游客走进衡水滨湖新区彭杜乡侯店村。村口立石一人多高,上书“侯店”二字,水墨气息很契合侯店“笔乡”的气质。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