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 政务 时评 国内国际 原创 雁阵 视频 娱乐 财经 专题 数读 图库 房产 汽车 教育 投诉

王海波委员:精准扶贫怎么“准”和“精”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6-03-04 11:49:34 责任编辑:赵耀光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

    精准扶贫怎么“准”和“精”

    燕赵都市报特派记者 袁伟华 北京报道

    声音

    3月3日,到北京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副院长王海波总要时不时地拿出手机看两眼。因为在他的微信群里,有两个涉及扶贫的群,总有好友就脱贫致富方面的问题发言或提问。其中一个群是他当年在阜平县做驻村工作时结识的一位叫杨东红的朋友建起来的。

    2014年,王海波委员和另外两位同事在阜平县王林口镇刘家沟做驻村工作一年,他们为刘家沟村选择了一个扶贫主打项目——发展香菇产业,并同村干部们一起请回了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李向文回村创业,带领村民致富。之前,该县已有少数几个村先行种起了香菇,但搞的规模都不大。其中北果园乡水泉村的杨东红是当地鑫地食用菌合作社的负责人,搞的也是香菇种植,得知省农科院的专家在刘家沟村做驻村帮扶工作,便慕名而去,于是和王海波他们成了朋友。

    杨东红把他认识的搞香菇的一些朋友们拢在一起,建起了一个微信群,目的是随时沟通香菇种植技术和市场行情。建群的时候,他把王海波委员也拉了进来。作为农业科技专家,王海波委员在群里也充当着专家和导师两个角色。尽管驻村帮扶已经结束一年了,大家还是喜欢有事和他说说。

    “香菇的市场价格已经不行了,现在一哄而起上规模,上得太快。如果价格再不行,很可能打击农民的积极性,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些香菇种植户反馈回来的信息,王海波委员总是十分关注,当地的香菇产业怎么发展,精准扶贫的产业怎么选择,是王海波委员离开刘家沟这一年多来,一直关注并认真思考的问题。

    1

    “小香菇”成阜平脱贫“大产业”

    给刘家沟村最终选定发展香菇这条路,是王海波委员和他的同事驻村时经过广泛调研和深思熟虑做出的。

    阜平林木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非常适合种植香菇。从2013年起,该县考虑到香菇种植市场空间大、发展前景好,决定大力推广香菇种植。但是,种香菇是个新鲜事儿,乡亲们不敢轻易尝试。当时,省金融办驻村工作组正在该县红草河村驻村帮扶,在他们的帮助下,村里投资近20万元建成8栋香菇种植大棚,两个月后,菇棚效益显现了。北果园乡的东城铺村、城南庄乡的燕头村种植香菇的周年效益,更是令他们大增信心。

    红草河村、东城铺村、燕头村香菇种植的成功,给阜平县香菇产业开了个好头。王海波委员驻村时,多次到这些村考察他们发展香菇的情况,并到承德、唐山等发展食用菌产业多年的地区学习取经。最让他们感到震撼的是,易县紫荆关镇恩村的汤文民种香菇创造了亩收益10万元的奇迹。而他二十几年前搞香菇时是举债8万元搞起来的。

    王海波委员所在的刘家沟村,一共有215户,629口人,耕地200多亩,主要作物是玉米,除去外出务工人员,村里大概有200多人能劳动。村里虽有靠养殖和打工赚了钱的相对较富裕的户,但总体上村民收入不高,年人均收入不足3000元。

    刘家沟村的土地大部分属于水库淹没区,粮食种在地里,哪年水多了,收成并不保险。但从自然条件来看,当地林木资源丰富,村里也有适宜香菇种植的地理基础,发展香菇产业得天独厚。王海波他们和村两委的干部掰着手指头给老乡们算过好几次账,按照当时及多年的市场行情,一亩香菇可以实现5万元左右的利润,如果发展起来,再过几年,村里的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应该不是问题。他们想的很长远,先发展香菇种植,且创建品牌,并和发展植树造林结合起来,既保障可持续发展,又可进一步改善生态,进而由品牌引路开拓市场和发展深加工走向高端。

    牢记习总书记考察时的教导和上级领导指示的阜平县委县政府,也在时时刻刻寻找和谋划着让百姓们脱贫致富的举措。2014年,阜平县委、县政府确立了“打造绿色安全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的战略定位,全力发展种养产业,提高农民收入。2015年4月,县委向全县所有科级干部及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发出了“立下小康志,找准好路子。干群齐努力,拼出好日子”的号召,吹响了“向贫困宣战,向小康进军”的号角。

    阜平县扶贫办副主任张建科认为,产业发展关键是找准路子。香菇产业周期短、见效快,占地一亩的香菇大棚采用立体化种植模式可种植香菇2万棒,年产香菇3万斤,纯收入近4万元。

    为了发展香菇产业,2015年6月县里组织各乡镇、相关部门、香菇种植基地负责人及部分种植户,到全国食用菌行业十强基地县承德市平泉县,实地考察食用菌产业发展情况,并邀请省农科院、河北大学、省微生物研究所专家教授等来阜平,对全县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模式、政策支持、产业链条及发展前景进行分析论证和把脉。

    如今,阜平县采取“六位一体,六统一分”的发展模式,以香菇为主全力推进全县食用菌产业发展,4万余贫困户可通过种菇、务工、入股等形式参与到产业中,实现稳定脱贫,增收致富。阜平县计划至2017年底,香菇大棚建设面积达到3.2万亩,年产45万吨鲜菇,预想产业增收14亿元。

    2

    扶贫产业选择要怎么“准”

    离开刘家沟之后的这一年,王海波委员一直对刘家沟的扶贫工作进展十分关注。除了一年几次实地指导外,还与李向文等进行电话、微信沟通,经常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建议告诉他们,并与一同做驻村帮扶工作的同事们进行交流。结合全国不同地区遇到的共性情况,王海波委员总结出了一套关于产业扶贫的“方法论”。

    “扶贫工作有两个核心,一个是扶事,一个是扶人。但两者的前提,首先是要做的得当,即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精准’。”王海波委员说。他认为,扶贫工作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除了大伙理解的精准之外,还要在方法论上予以注意。

    “我省扶贫工作的六个基本要求已经确立,第一条就是精准发力。”王海波委员表示,精准发力的具体要求,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是扶贫工作“2.0版”的核心。

    “我最担心的是,扶贫资金在某些地方成了发展的‘毒品’,不但脱不了贫,搞不好还越扶越贫困。”王海波委员说,如今确立了精准扶贫的基调,若能科学发力,效果值得期待。

    在“精准”二字上,王海波委员觉得,还需要选“准”扶贫产业,这是一个关键。

    结合多地的经验,他总结出,在扶贫产业的选择上,须坚持四个原则,即“特色化布局、差异化发展、限量化生产、多元化覆盖”。

    实际上,这四个原则的核心,是不仅要做到因地制宜,还要做足做强特色,以避免同质化发展导致恶性竞争,在产业体系设计上可以讲求关联配套,但一定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

    王海波委员特别强调了“限量化生产”这一条,是要品牌引路、标准化生产、企业化运行,按需定产,规模的扩张必须与市场的拓展相匹配,这与保障产业的效益息息相关。

    “农产品有个特点,就是产量与市场价格联系格外紧密。因此,特别需要严格地讲求以销定产。”王海波委员觉得,贫困地区的农民创业,承载失败的能力相对来说更弱,一旦因为产销问题受了打击,会严重影响农民的积极性。对杨东红身边的村民们,积极参与香菇种植,王海波委员是支持的,但是他给李向文开出了一个新的“药方”,即为避免过剩冲击,要走出一条“品牌开路、标准化管理和以销定产”的路子。面对阜平县目前香菇大规模发展的情况,王海波委员建议李向文把开创品牌和实行标准化管理放到首位,这样不仅在同质化冲击中维持自己较高的效益,还可帮助其他菇农化解一定的危机。

    3

    扶贫工作要怎么“精”

    “精准扶贫的‘精’是精确的意思,我倒想再拓展一下‘精’字的内涵,即扶贫不仅要精确,更要精细、科学。”

    这一年,王海波委员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有些贫困地区搞“一村一品”效果显著,但是因为全村都种果树了,农民还得拿出钱来买粮买菜吃,无形之中增加了农民生活很多成本。因为不种菜,菜价贵时有的农民干脆就选择了不吃菜或少吃菜。“过日子精打细算是常识,这就要求我们做扶贫帮扶工作时考虑的要精细,应该替村民们想到这些小地方。”

    王海波委员一直建议,农村的新民居建设要科学规划,不要让农民住进了新房,因为冬天烧煤夏天用电而舍不得花钱买菜买果买肉。新民居的“庭院经济”,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利用的好,可以缓解农民副食方面很大的压力。

    另外,由“精”还想到了与之相关联的一个概念“精明”,帮人需要帮到让人真精明,而不是假精明。这也是帮扶工作做工作需注意的一个精细之处。

    王海波委员举例说,曾经有一个企业家准备到一个村发展有机小米,需要流转300亩地。当地有的村民知道之后,连夜在自家地里种上了树,目的是为了多要点补偿款。结果这位企业家被吓跑了。

    “我们不能说村民想多弄点钱没道理,只能说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是一种追逐眼前小利的假精明。这个例子也说明,驻村干部开展帮扶工作时,帮人要帮心,要帮助村民变得真精明了才行。”王海波委员说,如何让农民舍“小账”算“大账”,引导他们建立起智慧的思维方式很重要。

    王海波委员认为,“精准扶贫”中的“精准”本意是恰同中医点穴治病,识穴为先。做扶贫工作须把功夫先用在深入调查、认真分析上,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了然于胸。

    在具体工作上,应讲究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因户而异、因人而异,扶上马送一程。不能盲目施策、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在“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五个一批”中,虽侧重点和方式不同,但最终都将依赖于产业的兴旺和人的自立自强。

王海波委员:精准扶贫怎么“准”和“精”
河北新闻网
News
河北新闻网
http://hebei.hebnews.cn/2016-03/04/content_5374731.htm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