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饐瓜亭

2016-04-15 11:19:17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见习编辑郑晓娟

    ■多年以来,熟知吕蒙正的人们,无不知道他的这座“饐瓜亭”。显然,一座凉亭,对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伊河水清,龙门山高,这亭既有他不能忘怀的穷愁岁月,也有他一步步发达起来的富贵足迹,既有他被憎被厌时,对于人情厚薄的体味,也有他被宠被拥时,对于宦海浮沉的感受。所以,他一生谨慎为官,勤勉从政,清廉耿直,体恤百姓……其实,吕蒙正最令人赞叹的,当属他敢于跟皇帝说真话的“诤臣气节”。

饐瓜亭

    □李国文

    “饐”这个奇特的汉字,《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食物腐败变味”。可惜,这个较为怪异的书面汉字,如今已无人使用。

    “饐瓜”的意思,指腐败变味的瓜,也就是所谓的“娄瓜”。北宋宰相吕蒙正,年轻时相当落魄。天热,口渴,嘴馋,很遗憾,自己根本就没钱买瓜,无奈之下,只能拾起瓜贩扔掉的“饐瓜”来解渴。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捡垃圾箱里的娄瓜来应付自己,总是相当不堪的事。

    吕蒙正后来中举、发达了,回到家乡洛阳,按当地规矩,中举的人家可以在家门口,竖起高十多米的旗杆,一里地以外都能看到,那是相当风光的事情。可是,这位“新科状元”却并不热衷类似的虚荣,而是在伊水河边的驿道上,盖了一座以利路人歇脚的凉亭。亭名上匾那天,惊动半个洛阳,大家一看“饐瓜亭”这三个字,颇为懵懂。识得这个“饐”字者不理解,识不得这个“饐”字者,也就更糊涂了。吕蒙正居然毫不避讳,实话告诉诸位乡亲,这是他当年穷困沦落时,捡“饐瓜”吃的地方,故而立亭留念。

    于是,一阵哗然,大家弄不懂:尊贵的吕大人,为什么要出自己的“洋相”呢?

    当场,就有人问了:相公,您这是什么意思?

    他回答道:给自己留个记性吧。

    人是有记忆力的动物,但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总是记住自己光彩一面,而记不住自己不光彩一面。吕蒙正反之,他不回避早年间的“糗事”,还要建个凉亭予以张扬。于是,有人记载下来。事见宋人笔记《邵氏闻见录》,书中写道:“公在龙门时,一日行伊水上,见卖瓜者,欲得之,无钱可买,其人偶遗一枚,公怅然取食之。后作相,买园洛城东南下临伊水起亭,以饐瓜为名。”

    吕蒙正不怕丢脸,不怕现眼,公开承认,当年很不上台盘的“窘贱之态”,借此亭以告诫自己、惕厉自己、反省自己、鞭策自己,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个普通人,揭自己的短,需要勇气;而一个官员,一个相当负责的官员,暴自己的丑,那需要大勇气。吕蒙正并不因为发达了,而忘乎所以。他不因为成功了,而头脑膨胀。虽然历史上,凡发达者,十之八九忘乎所以,凡成功者,更是百分百“头脑膨胀”。有趣的是,吕蒙正偏不那么做,他大大方方地建起了那座“饐瓜亭”,就是为了记住自己未发达时的卑微、不成功时的低贱。冲这一点,他就不同凡响,非常值得世人钦佩。

    《宋史》对北宋初期的宰相吕蒙正,评价很高,因为他是经由科举制度从民间选拔出来的英才,是一个从百姓子弟得以位列宰辅的典范。

    吕蒙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他的童年很不幸,据《避暑录话》称:“吕文穆公(即吕蒙正)父龟图与其母不相能,併文穆逐之龙门山利涉院。”幼年贫寒,逐出家门,居无住处,生活无着的他,幸得龙门寺“住持”收留,得以在庙旁的破窑洞里栖身。那个老和尚倒也不是独具慧眼,只是看他好学不倦,谅非偃蹇之材,遂赒济他一个暂且栖身的地方,也是照顾他无需花钱,赶斋蹭饭,不致饿肚。穷人最怕“饿”的感觉,只有厚了脸皮,才能饱了肚子。

    元人王实甫以他为主人公的戏曲,题名《吕蒙正风雪寒窑记》,一个“风雪”,一个“寒窑”,就将他那时艰窘生活概括了。在《寒窑记》里,有一出“折子戏”《吕蒙正赶斋》,便说的是他每一天餐饮、每一顿吃饭,都会跑到庙里“占便宜”。刚开始,他遭到了很多和尚的抵制,先被冷遇,后被排斥,再被设局、终受愚弄的故事。

    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商业经济较为发达的朝代,钱,成了宋朝人的主心骨。那个年代,大家一律向钱看。有钱者,不肯帮。没钱者,帮不了人;甚至不但不帮,还欺侮人,那日子相当难熬。三十年,不可谓之短,吕蒙正对于生活的艰辛,对于人世的磨难,对于社会的不平,对于命运的无常,不但有深入细致的认识,还有刻骨铭心的体会。他曾经给自己写过一副“谜联”,上联写“二三四五”,下联对“六七八九”,横批为“南北”。上联缺一,一衣同音,少衣之义,下联缺十,十食声似,无食之义,横批有“南北”,而无“东西”,表明一无所有。人到落魄境地,精神上的屈辱,倒在其次,最害怕的莫过于缺衣缺食,无有东西了。

    多年以来,熟知吕蒙正的人们,无不知道他的这座“饐瓜亭”。显然,一座凉亭,对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伊河水清,龙门山高,这亭既有他不能忘怀的穷愁岁月,也有他一步步发达起来的富贵足迹,既有他被憎被厌时,对于人情厚薄的体味,也有他被宠被拥时,对于宦海浮沉的感受。所以,他一生谨慎为官,勤勉从政,清廉耿直,体恤百姓……其实,吕蒙正最令人赞叹的,当属他敢于跟皇帝说真话的“诤臣气节”。

    有一年,闹灯节。宋太宗赵光义设宴,欢庆元宵,满城灯火通明,万民歌舞同乐。看到四海升平、国泰民安的局面,赵光义不觉喜上眉梢,他对陪同侍宴的吕蒙正说:“五代之际,生灵凋丧,周太祖自邺南归,士庶皆罹剽掠,当时谓无复太平之日矣。朕躬览庶政,万事粗理,每念上天之贶,致此繁盛,乃知理乱在人。”毋庸置疑,那位赵光义并非一位贤明君主,这种小富即安的满足,正是他浅薄嘴脸的表现。吕蒙正沉思半晌,终于挺身而出,对这位帝王直截了当地说:陛下看到的只是眼前京城里的热闹繁华,其实,京城以外就远不是这种样子了。“乘舆所在,士庶走集,故繁盛如此。臣尝见都城外不数里,饥寒而死者甚众,不必尽然。愿陛下视近以及远,苍生之幸也。”

    宰相,国之当家者,能对最高统治者直陈己见,哪怕犯颜,也得拿出胆量来,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这种诤臣的气节,实在是极为罕见。

    赵光义听了这番令其扫兴的话之后,“上变色不言,蒙正侃然复位,同列多其直谅。”多,是怪罪的意思,大家认为吕蒙正此时此刻说出了真情,不合时宜。可是,吕蒙正有过那段贫穷岁月的历练,早就明白了,一个人活在世上,应该如何光明磊落地做人,如何兢兢业业地做事。他为官一生,始终如一地秉持着公道宽容、勇于担当、坚持真理、遇事敢言的精神。这些感人的细节,确实令朝野钦服。

    《宋史》称赞吕蒙正:“质厚宽简,有重望,以正道自持。”馈赠这位贤相高度赞誉,显然,令人深思和品味。

相关新闻

李国文:行百里,半九十

2016-04-08 08:31:49

语曰:“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故夫古之智者,尝尽心于垂成之际也。

李国文:酒香不怕巷子深

2016-04-01 10:59:32

记得列宁曾经说过,原话记不得了,大意是:在市场上叫卖得最高声的,往往是想把最糟糕的货物推销出去的商贩。按照这个逻辑,中国有句古话,叫做“酒香不怕巷子深”,这才是中国人自敛自重、自信自尊、宁静致远、文雅泰然的风度吧。

李国文:太阳的果实

2016-03-11 10:53:13

多炒了几次以后,才明白咖啡和茶叶一样,不但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而且还是一个宽容的世界。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