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作证——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

2016-04-25 03:38: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高薇

    太行山作证——他立志用科技之手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

    和煦的阳光下,层层梯田缠山绕梁,蓄水塘坝泛着银光。春日的平山县葫芦峪现代农业园区,一派勃勃生机。

    沉睡千年的荒山被唤醒。李保国,就是唤醒荒山的关键人物。

    忆起往事,园区负责人刘海涛发自肺腑地感激:“李老师可是我们的大救星!”

    “大救星”“大恩人”。似乎只有这样的词汇,才能表达太行山区人民对李保国的信赖。

    我们沿李保国生前的科技开发足迹一路走来。

    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

    李保国曾这样说:“有人说我运气好,干什么成什么。我觉得不是运气,而是我这个人‘安、专、迷’。安就是安下心来,专就是专心致志,迷就是痴迷其中。”

    一部厚重的奋斗史,在现实的采访中再现。

    1981年,李保国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正逢学校决定在太行山区建立产学研基地,李保国作为首批课题攻关组最年轻的成员走进了太行山。

    当年的邢台市西部山区,水灾旱灾频繁,土层薄、不涵水,“有雨遍地流,无雨渴死牛”“年年种树不见树,岁岁造林不见林”。

    留不住水土的土地,自然留不住收成。“那时的前南峪全村900多口人,就有100多个光棍汉。”前南峪村党委书记郭天林告诉我们。

    在前南峪村,李保国和课题组的同事们苦研技术,跟石头山“较起了劲儿”。

    为摸清当地山区的“脾气秉性”,他们起早贪黑,跑遍了山上的沟沟壑壑。

    白天,几个馒头一瓶水,山当餐桌地当炕,躺在地上吃干粮。夜晚,煤油灯下分析数据,苦思冥想破解之道,鼻孔经常被油烟熏得黑黑的。

    土壤瘠薄、干旱缺水,那就在土和水上下功夫。李保国和同事们以“聚集土壤、聚集径流”为方向,展开对山区爆破整地技术的摸索。

    改造大山的每一个设想落地,都异常艰辛。

    开沟需要爆破。当时条件有限,他们所用的炸药得手工制作,不仅要自行确定原料配比,还要在农村杀猪用的大锅里炒制。

    炸药用量多少,关系开沟深浅是否适宜。每放一炮,李保国都要仔细测量,记录数据。

    有一次,他和同事们在一片山地上安装了几十眼实验炮,随着一阵闷响,炸点连续按计划成功爆破。在大家的欢呼声中,细心的李保国发现有个炮眼没响。“问题出在哪儿呢?得去看看!”他快步走出了掩体。

    “危险!”同事们在他身后大声呼叫。

    已经走出老远的他停下来,对大家摆摆手,然后继续走向那枚哑炮。四周一片寂静,大家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只见他时而扒开松土查看,时而在携带的数据本上记录,直到他拆除了引信,用动作发出个安全信号。大家走过去发现,李保国后背的衣服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炮声隆隆中,“山中造地”技术渐成体系:基于山势,通过爆破,每隔4米开一条宽1.5米至2米、深1米的条状沟,把周围的土层集中充填到沟里。下雨时,雨水会汇流到沟中。

    土加厚了,水留住了,树木的成活率从原来的10%提高到90%。

    1996年,50年罕见的暴雨重创太行山区许多地方,但前南峪村青葱依旧。当年的荒山秃岭,喜获“全球生态环境建设五百佳”提名。

    “聚集土壤、聚集径流”理论开创了太行山区绿色生态发展新模式。循此模式,140万亩荒山披上绿装。

    山区治理行得通,干旱丘陵地区又如何呢?

    临城县治理干旱丘陵岗地,曾几十年不见成效。忆起当年开荒的艰难,河北绿岭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高胜福说:“俺们就像老牛啃南瓜,无处下口。”

    他们找到了李保国。

    李保国一口答应下来。他每天起早赶晚,踏遍没有道路、满地乱石、荆棘丛生的荒岗,调查十几万亩荒岗的植被、土壤等情况。通过采样他发现,表层是乱石滩,乱石滩不存水,下面是礓石层,礓石强碱性,根本种不活树。

    “把礓石刨出来,换上土不就可以了吗?”

    他制订了“挖走鹅卵石、打破礓石层、开沟建立保水层”的治理规划,将省水、省肥、易管理的核桃作为当地主要种植品种。

    “保国老师对我说,现在我们绝大多数地方种植的核桃品质差、品种杂,难以实现品种化种植推广。就这样,他开始了艰难的核桃新品种实验攻关。”高胜福回忆道。

    2000年,李保国引进19个核桃优良品种和11个山核桃品种,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嫁接组培实验。

    他一头扎在核桃林,仔细观察每一棵核桃树的生长。为了掌握核桃开花授粉的第一手资料,从当年3月下旬开始,他每天背一个水壶,从上午10时一直盯到下午4时,中午就在现场啃两个馒头。

    “我们不忍心,想替他,让他回去吃个热乎饭,他却说果树的花期一年只有一次,如果错过了,至少要延误一年时间,关键时期必须盯好,结果这一盯就是一个多月。”高胜福说。

    有一次,李保国正在进行人工干预实验,突降大雨,他用伞给核桃新苗遮住了雨,把自己晾在了大雨中。

    经过五年不懈努力,他成功选育出中国独一无二的核桃品种——绿岭核桃,所推行的“绿岭薄皮核桃矮化密植栽培技术”被认定为国内首创。

    李保国先后用10年时间,研究形成了配套的优质薄皮核桃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如今,这些技术成果被我省丘陵地区农民复制。仅邢台市,薄皮核桃年产值就超过20亿元。

    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使昔日的荒山秃岭,不仅变成绿水青山,而且变成金山银山。

    “生产为科研出题,科研为生产解难。”

    他一次次转移“战场”——

    2009年开始,在平山县葫芦峪,他把山区“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的技术做成了标准化模块,指导园区连片高规格治理荒山3万多亩,探索“大园区、小业主”的园区经营机制,创建了我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的样板。

    2014年,在南和县,他开始了红树莓种植技术的研究,建立了全国第一家红树莓组培中心,打算用3年时间实现年产1000万株幼苗。“发展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健康一个民族。”他满怀豪情。

    “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

    他一次次探索创新——

    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老弱病残”进行农业生产的现状,他推出了省力化栽培技术,一次性整地、见枝拉下垂、架设黑光灯诱杀害虫等省工省力的技术广受农民欢迎。

    瞄准太行山区干旱阳坡充足的光热资源和具有自然阶梯的优势,他开发了干旱山区的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将平原日光温室错季栽培技术转移到山区,使山地效益达到平原良田的1.4倍以上……

    一区一地的成功效果有限,李保国的眼界更加高远。

    他奔波在全省各个重点产区和龙头企业间,牵头成立了河北省核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苹果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盟的集中生产区域和大型龙头企业总数均超50个。其中,覆盖核桃产业面积10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80%以上;覆盖苹果产业面积30余万亩,占全省总栽种面积的60%左右。

    “常年给这些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至少也得有几百万元的收入吧?”这些年,这样的问题,李保国不知面对过多少次。

    事实上,他既不拿工资,也没有占股份。

    他的话,发自肺腑,见心见肝——

    “我始终认为,农业是公益事业。给农民服务是公益,给农业企业服务也是公益。农业企业发展了,在自身盈利的同时,还能够辐射带动周围山区的发展,最终还是对农民有利。”

    “国家给我发着工资,一个月八九千元,吃不清喝不清。这么多年,名、利,我没追求过。我相信,你只要干事就行了,终究会有人认可。”

    他有自己的座右铭:时刻以善为本,寻找行善之地。

    “前边的善是完善的意思,后边的行善是做事的意思,指的是要不断完善自我,寻找能做事的地方。这辈子,干点自己喜欢的事,干成点有益于人民的事,什么时候想起来,也是值得骄傲的。”

    他像一棵大树,扎根巍巍太行,先后完成山区开发研究成果28项,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农业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生前,李保国曾提到要成立河北省山区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把太行山区产业带统一整合,串成一条线,给太行山系上既有显著生态效益、又有显著经济效益的“金腰带”。如今,他虽然走了,但是我们相信,人们将循着他开拓的路径继续前进,他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太行山作证——他坚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我这儿有一片树,主枝上全是小裂口,裂得多的枝条就死了。是什么原因啊?”

    4月8日上午10时,阜平县林业局的祁娇娇在“桃‘李’之家”微信群里发图片问大家。

    “娇娇的树是一年生枝条时的大绿浮尘子产卵造成的冻害。”

    晚上9时9分,“老山人”回复。

    “桃‘李’之家是李老师弟子们建的微信群,你看这个‘李’字是加引号的。‘老山人’就是李老师。没想到,只隔一天……”河北农大生命学院教授顾玉红一边掉眼泪一边说。

    李保国不仅是科技攻关的高手,也是甘为人梯的良师。

    他常说:“一个人本事再大,意志再坚,力量也有限。我要让更多学生成长为扎根山区、服务‘三农’的有用之才。”

    30多年来,李保国先后承担了57项国家和省级科研课题,大批学生被他“赶”到田间地头,把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

    在这种手把手、肩并肩的实践教育中,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就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

    学生汤轶伟,在读研究生阶段进行了核桃树枝条伤流规律研究。以前核桃树都是冬季修剪,但这样刀口容易流失养分。在李保国的指导下,汤轶伟经过上千次实验,颠覆了冬季修剪的传统做法,将剪枝时间确定在春季发芽前的20天以内,避免了因剪枝时间不当造成营养流失。目前,这一创新成果写进了教科书。

    学生史薪钰,在平山县葫芦峪的山地开发中,从事坡面结构稳定的影响因素研究。在李保国的指导下,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取得了当年治理、当年坡面稳定的效果。目前,史薪钰的研究成果已在全省推广。

    “保国是跟随河北农大‘太行山道路’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深深懂得实践对科研和教学的重要性。”李保国的大学同学、河北农大校长王志刚说。

    为了让李保国拿出更多的科研成果服务太行山区,河北农大为他的课题组建设了3个专用实验室,并配备了全新的科研设备,学院的综合实验室也优先保证他的研究生使用。

    只有深入生产一线,教学才会有的放矢。

    李保国及时把自己的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充实到教学内容中,把生产一线的信息作为信号,更新教材,更新讲授内容。他主讲的课程生动、形象,指导性强,倍受学生推崇。

    “他一直都上着本科生的课,我说你实在忙不过来就象征性地上几次课,剩下的给年轻老师分分。他坚决不同意,说要从本科阶段开始引导,使学生热爱农林专业。”河北农大林学院党委书记卢振启说。

    李保国带的硕士研究生,七成以上考上了博士,而且全部拿到了国家奖学金。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严”是出了名的。

    李保国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一入学,就会收到一张学习任务清单:第一学期完成课程学习和开题报告;第二学期开始在实践基地实习一年,完成实验并写出研究报告……每一项都有详细的要求和明确的时间表。2013年他的一个硕士生因为前期准备不认真,被要求寒假留在学校写毕业论文,直到大年三十写完才回家。

    学生赵志磊记得,2000年那会儿,刚开始使用电脑,一些学生写论文时在电脑上复制抄袭。“李老师严厉地批评他们说,要走正道,不要耍小聪明。”

    学生郝梁丞记得,跟李保国做课题时,很多硕士生、博士生都被他训哭过。“写实验记录、计划的笔,李老师一直要求我们必须用铅笔。因为相比中性笔,铅笔字保存时间更长。一旦发现我们没用铅笔写,他会马上撕掉。”

    学生李迎超记得,实习期间,李保国带他们学习核桃嫁接,有一次李保国问李迎超“你今天嫁接了多少棵?”李迎超回答说嫁接了100棵。李保国摇摇头说“农民们每天都能嫁接500棵!”在李保国的督促下,后来李迎超每天嫁接核桃树能达到1000棵。

    在学生眼里,李老师的“慈”也是出了名的。

    学生顾玉红忘不了,2002年,为了方便她写毕业论文,李保国专门把自己的笔记本电脑借给她用。那时候笔记本电脑还不普及,李保国的儿子李东奇当时还小,自己想玩电脑,对此还挺有意见,觉得爸爸太偏心了。

    学生郭芳忘不了,4月4日见了李保国最后一面。“吃饭的时候,李老师特意把我拉到身边坐,悄悄问我找对象了没有,鼓励我遇到喜欢的就去追。”

    斯人虽逝,李保国却用自己的一生留下了一本最有价值的教科书,诠释了知识分子应有的责任、担当和追求,激励更多的青年学子学好本领、扎根基层、服务人民。

相关新闻

贵州网友千里之外写歌缅怀“太行新愚公”李保国

2016-04-20 18:26:00

李保国三十多年如一日扎根山区的感人事迹也打动了千里之外的贵州网友张永。这位网友连夜创作出歌曲《太行新愚公》,以表达对李保国的悼念和敬仰。

邢台市将建立李保国纪念馆

2016-04-20 09:13:06

4月18日从邢台市委举办的首场李保国先进事迹报告会上获悉,为使邢襄人永记“太行新愚公”李保国的奉献精神,该市将建李保国纪念馆,并设立李保国科技奖励基金。

省委决定追授李保国为“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2016-04-16 08:30:37

李保国,1958年2月出生,1975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6年4月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去世,享年58岁,生前系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愚公”甘当拓荒人 河北各界干部群众追思李保国教授

2016-04-15 18:08:34

资料照片: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相关报道:“老山人”走了——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上)“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我”——追记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下)专题:中国梦·梦想进行时河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保国一生致力于山区林果产业科学种植,河北各地干部群众近日以各种形式缅怀李保国教授用一生书写的“老山人精神”。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