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之歌】唐山机车管道工苏健:4500次试验挑战误差极限

2016-05-05 14:33:4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他尝试了3个不同供应商,11种不同规格管材和22种不同弯曲半径的管材,历时一年多,做了4500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将误差控制在了0.1度,填补了世界空白,同时实现了制动管路国产化的批量生产。

苏健坚持在一线工作。

苏健坚持在一线工作。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师源 文/图

    机车车辆管道工,是苏健的工种名称,从制动管路到数控管制再到车下组装立体弯管,他已经干了整整31年的“管工”。从绿皮车到动车、高铁,苏健从学习到创新,这个曾经的动车制动弯管软件的门外汉成为了开发第一人。

    1

    对所有工种都谙熟于心

    26日,记者在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的工作间见到了苏健,一身蓝色衣服,一脸善意的笑容。虽然已经是“金蓝领”,但苏健和普通工人一样按时上下班,甚至每天都要加班。

    17岁时,因病没能参加升学考试的苏健到公司做起了管工。苏健称,当时都是给绿皮车做管路。“当时的图纸比较粗,只有技术要求内容,具体的尺寸、型号和布局都要靠自己去摸索。”苏健称,当时自己做给水和卫生系统的管路,对于如何方便关门、检修,遇到紧急处理要怎么空间布局等等细节都要自己去掌握,“所以我必须对电工、木工和车辆内装等全部都烂熟于心,这样才能设计出最合理的路线。”

    “一定要从入门汉到了如指掌,”苏健这样要求自己,“当时,我的业余时间全部用来找相关资料,去书店找专业书籍,孜孜不倦地进行学习。”

    2

    将误差控制在0.1度

    2007年,公司开始向动车、高铁生产靠拢。“一列动车组有1000多条刹车管,根据制动要求,刹车管会弯成不同的形状,最薄管材只有1毫米。动车组高速运行,高频共振,一旦产生应力,薄薄的管壁极易破裂,就像人体内的血管破裂一样,可导致整列车‘脑出血’,后果不堪设想。”苏健称,没有核心技术,列车的安全就保证不了,已经是技术骨干的苏健没有选择安逸,而是争取到学习名额,前往德国进修。

    回来后,苏健参与动车制造。“当时动车管道的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管路回弹变形,要求管段无应力连接,连接中如果角度有偏差,参数不当,都会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不满足于现状、追求极致的苏健开始动脑筋,“如果有既定参数,既能省时又能避免危险,那该多好。”抱着这样的想法,苏健开始了自己的实验。

    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不容易。当时全世界的最精准的误差在2-3度内,已经是相当精确,而苏健却偏要挑战“世界极限”。“不能耽误生产,只能利用业余时间,我在机床里输入补偿数据,因为当时国际上没有这组数据,所以只能一次次做实验。”苏健告诉记者,当时他尝试了3个不同供应商,11种不同规格管材和22种不同弯曲半径的管材,历时一年多,做了4500多次试验,终于完成了《数控弯管角度回弹补偿数据库》,将误差控制在了0.1度,填补了世界空白,同时实现了制动管路国产化的批量生产。

    3

    每组管道都是一件艺术品

    永不满足,是苏健的个性,攻下难关,他往往就会转向另一个难关。“以前,我曾安装过一个类似给水阀的供水管,按照规定我们是先做配件,后组装。由于当时数据不完善,发现水阀的供水管做短了,整个列车都得返工。这件事给我很深的印象。”

    从此以后,苏健每次在做本职工作时,都要考虑到其他工序。“尽量让列车没有缺陷。”苏健笑着说,这些冷冰冰的管路,在自己手里经过量空间尺寸、画图、下料、加工和组装等工序再到安装上车,在他的眼里都像是一件件艺术品。

    “到现在,我所有的设计图纸都留了下来,已经有一尺多厚了。”苏健告诉记者,“即便是只生产过一辆的车型,图纸也都保留着。”

    凭着这股子认真劲儿,苏健“叫板”了世界供应商中的“大哥大”。在一次动车组生产中,配件卡套导致管路报废率特别高,这引起了苏健的注意。苏健称,当自己提出质疑时,专家们纷纷否定。没有过多的争辩,苏健带着团队做实验,找证据。“我们做了200多次实验分析,然后把实物摆在厂商专家面前,他们不得不承认存在问题。

    专家、金蓝领、高级技师,种种荣誉纷沓而至,但苏健从未想过“享清福”。他坚持在一线工作。凭着这股劲头,苏健拿到了7个国家专利,但他觉得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点击进入专题

相关新闻

【工匠之歌】钣金工罗平:专攻飞机零件生产工艺难题

2016-05-04 11:26:04

“钣金工也是需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是单纯的体力活。钣金工前两三年是很难出成绩的,只能是做一些简单的步骤,打打基础,真正要出作品,还得是老师傅。”

【大国工匠】张永忠:从木工岗位走出来的汽修“老中医”

2016-05-03 16:05:08

有人叫他“土专家”,依靠自制的工具,为成千上万长安汽车用户排忧解难;也有人叫他“老中医”,将“望、闻、听、切”的独门绝技推广到全国汽车行业,名传四方;还有人称赞他为“活雷锋”,从他的身上,你能看到雷锋精神的存在和雷锋般的人格魅力。

【大国工匠】镗刀大王戎鹏强:“摸听看量”奏响精加工乐章

2016-05-03 16:02:59

在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内蒙古北方重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特种机械厂的宣传廊道,“中国保尔”吴运铎和“镗刀大王”戎鹏强的图片分列两厢,隔空相望。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