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著名体育节目主持人刘建宏:永远的故乡 永远的足球

2016-06-07 09:35:45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郭凯
作为一个从太行山里走出去的河北人,6月4日,刘建宏作客《燕赵讲坛》,同家乡父老一同分享他对大众体育的思考。在石期间,他还走进石家庄市一中、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同校园学子们分享他和足球的缘分,以及对体育和人生的思考。

刘建宏为热心读者签名留念。仇举庆摄

    阅读提示

    30年前,他18岁,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从此与媒体结缘。

    20年前,他28岁,断然辞掉公职当上北漂,在央视倾心打造《足球之夜》。

    2年前,功成名就的他又一次选择转身,离开央视出任乐视体育首席内容官。

    如今,人生转入“下半场”的他推出自传《上半场》,第一次完整地将自己与足球的故事与读者分享。

    他就是刘建宏,一位曾在荧屏上陪伴亿万球迷度过了无数不眠之夜的体育评论员。

    作为一个从太行山里走出去的河北人,6月4日,刘建宏作客《燕赵讲坛》,同家乡父老一同分享他对大众体育的思考。在石期间,他还走进石家庄市一中、河北传媒学院、河北科技大学等,同校园学子们分享他和足球的缘分,以及对体育和人生的思考。

    借此机会,本报记者对他进行了专访。

    河北日报记者 刘燕

    身穿10号球衣,不停地穿插跑位,控球、传球、射门……在河北传媒学院的足球场上,48岁的刘建宏踢起球来像个小伙子。

    “我有很深的校园情结,不管到了什么年龄,回到校园,我都会特别激动。和这些孩子们一起踢球,我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学生时代。”整场比赛下来,刘建宏依然兴奋。

    从一名央视“临时工”奋斗成长为拿下金话筒奖的“国嘴”,再到如今的新媒体高管,不管身份如何转变,有一点却一直未变——他深爱着这片绿茵场,他不会离开足球。

    如今,他的人生下半场已经开启……

    “石家庄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刘建宏出生在太行山里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他的记忆中,那时吃饱饭是最大的念想。他有过吃糠的经历,那种粗剌剌刺痛嗓子的感觉永生难忘。尽管日子贫苦,但故乡仍是他最魂牵梦绕的地方。即使是当初那些刻骨铭心的贫穷和饥饿,到今天也变成了温馨的回忆。

    新闻纵深:您应该算是土生土长的石家庄人吧?

    刘建宏:对,7岁上学之前,我在老家获鹿县(现为鹿泉区)栈道村。上学后到石家庄,在石家庄化肥厂子弟学校上学,后来考上石家庄一中。大学毕业后分配到石家庄电视台,又在这里工作了6年。

    新闻纵深:在近日的微博中,您写下了“家乡是我的动力”这样的话,这次回石家庄感觉如何?

    刘建宏:能够带着我的新书和家乡父老一起分享,感觉很开心。如果把我的人生“上半场”分成两部分,刚好有24年在石家庄,24年在北京。即便在北京生活了这么多年,有了家庭、事业和朋友,但石家庄在我心目中的地位不可替代,因为这里是家乡。

    尽管小时候熟悉的城市如今已经模样大变,但只要看见“石家庄”三个字,就会觉得很亲切。回石前一天晚上,我在朋友圈里发了条消息,问石家庄的同学谁请我吃饭,一下子来了二十几个,大家一起畅聊往昔岁月。那一刻,我感觉真的是回家了。

    新闻纵深:在您的新书《上半场》中,第一部分写到了家乡、亲人,人们看到了一个足球以外的刘建宏。就此,您还想传达什么呢?

    刘建宏:我非常喜欢齐邦媛的《巨流河》。虽然一部关于足球的自传很难具有《巨流河》那种家族史诗的气质,但我在写作时仍加入了关于家乡和亲人的回忆,我把它称之为“回不去的故乡”。书中,我记录了姥娘、母亲和三舅的人生,那些带着年代印迹的故事对年轻的读者来说可能会感觉陌生,但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存在。

    作为我们这代人,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是相似的。我想在当今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留住我们这代人的成长印记。我们留下的东西越多,若干年后,历史上的这个时代会更加鲜活。

    新闻纵深:您好像从不掩饰自己的“农民背景”。

    刘建宏:这是我自己的历史,没有理由不尊重。我父母是第一代城市居民,但我们没有城市亲戚,亲戚都在村里。我从中国一个贫穷的小村子到县城上学,再到中等城市,最后落到大城市。这样的跨度让我明白什么事都要一点点来,事情都是可以改变的。

相关新闻

著名体育评论员刘建宏将回家乡签售个人传记《上半场》

2016-06-01 20:07:56

著名体育评论员刘建宏日前出版个人传记《上半场》,首场签售会将于6月4日在其家乡石家庄举行。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