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作文呈现三特点:有反思 重创新 现情怀

2016-06-08 08:34:03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王艳荣
没有任何一道考试题目会受到如此关注。6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卷考试一结束,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齐刷刷把视线投向了作文题目。

    6月7日,2016年高考第一天,在石家庄市第一中学考点结束了第一科考试的考生们走出考场。河北日报记者耿辉摄

全国一卷高考作文题中的漫画。

    □河北日报记者 董立龙

    阅读提示

    没有任何一道考试题目会受到如此关注。6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卷考试一结束,全国大大小小的媒体齐刷刷把视线投向了作文题目。

    尽管同以前相比,中国的高考已经不再一卷考天下了,但高考作文依然保持了“一题考全民”的局面。

    高考作文题目自身具备议题设置功能,一道道题目不仅仅折射着时代的变迁,也引发人们深入思考、深度关注、深情拥抱:思考那些有待改进的机制体制,关注那些值得留住的精神故乡,拥抱那些标志着创新的事物和思维。

    1

    看图说话,反思教育评价机制

    “语文特难。”从考场出来,就读于石家庄二中理科实验班的考生乐乐的表情比6月7日的天空还阴郁。她对守候在考场外的母亲说:“作文是个漫画,我都没看懂!”

    乐乐口中的漫画,是全国一卷的高考作文题。漫画中的主人公是两个手持成绩单的学生,用“1、2”两个数字纵向展示了两人所处的不同情境:左侧的男生,成绩从100变成了98,脸上的吻痕也变成了巴掌印;右侧的男生成绩从55变成了61,脸上的痕迹也相应地由巴掌印变成了吻痕。

    听孩子说题难,乐乐的妈妈开始忧虑重重。她从网络上看到了这幅漫画,发到朋友圈的亲属群中,让大家帮着分析分析。大家开始七嘴八舌,仿佛每个人都成了考生:“是不是有的人很自满,刚及格就很开心,有的人对自己要求高,总想要100分”“不是不是,这明显是家长对孩子的要求”……

    当家长们热烈讨论的同时,从微博、微信上的议论纷纷到一些公众号的接力评析,再到传统媒体的深度关注,高考作文题目已经成为了6月7日最热门的话题。

    “如果是我就以满足为题。”网友“淡的没眉毛”认为,一个人总考100分,突然一次没得满分就要被打,而另一个人经常不及格,突然一次及格了就被奖励,这显示出孩子成长跟父母理念有很大关系。

    “这探讨的是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问题。”石家庄市第十五中学一位高三语文老师看到这张漫画时,首先想到的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她说,显然左侧的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特别严格,即便取得98分这样的高分,也没有给予肯定;而右侧的家长稍有进步就给予很大鼓励。

    网友“赵瑶灵”则认为,经常100分的突然98分,迎接你的就不是吻而是巴掌,经常不及格的偶尔及格了迎接你的就是一个世界的善意。这说明“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多位大学生网友则认为,画面反映了自己的高中时代和大学时代。左侧就是高中时代,得98分还嫌不够,而进入大学,过60分就会高喊“万岁”。

    几乎所有网友都关注到了漫画所呈现的强烈对比。很多人开始往现实中的区域差异考虑。网友“一个小小大人物”形象化地写道——图解:左侧河南考生,右侧北京、天津、上海等地考生。配音:98,啪,上不了一本了;61,宝贝不错,能上清华、北大了!持同样看法的还有来自山东、河北、江苏等地的网友。

    一位时评作者则认为,这道题目在多个层次上反映了教育的评价机制问题,其触及的不仅有个人的自我评价问题、家庭的教育理念问题,也有着对整个教育体制的反思。

    河北师范大学一位多次参与高考阅卷的老师认为,这样的题目开放性很强,可以从很多维度去分析,同时又紧密关联现实。通过高考作文自身议题设置的特征,引发全社会关注,体现出了高考作文的指导性和教育性,应该说是一道好题目。

相关新闻

从高考作文看时代变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领航前行

2016-06-07 21:48:22

与往年一样,作文成为第一场考试的焦点。今年的高考作文与往年有何不同?

【2016河北高考】语数考完 有酸有甜(组图)

2016-06-07 19:03:37

6月7日是2016年高考首日,下午数学科目考试结束后,石家庄十五中考点考生面带微笑走出考场。

高考漫画作文走红 网友晒雷人神作为考生减压

2016-06-07 18:08:54

从漫画上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了奖励;第二次考了98分,得了一巴掌。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8分受到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获得奖励。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