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坛观察:承前启后的70后现代性写作

2016-06-24 09:03:3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70后作家是一个承前启后、探索前行的重要文学写作者群体。他们中代表人物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都有一种心灵激扬之后的冷静、深层思考,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浮躁,不虚妄。

    □周思明

    在中国当代文坛,70后以前的作家相对比较传统,但也不乏现代性的探索,比如莫言、余华、毕飞宇、阿来等作家;70后以后的作家则难以概括:既有远离主流文学面向市场的时尚写作,也有贴近生活、接续传统的文学写作。可以说,70后作家是一个承前启后、探索前行的重要文学写作者群体。他们中代表人物的作品,无论诗歌、散文、小说,都有一种心灵激扬之后的冷静、深层思考,有一种社会责任感,不浮躁,不虚妄。

    70后作家成长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改革开放转轨变型的新时期,各类思潮涌动,这样的环境给他们的成长带来诸多思考和磨砺,其作品也自然而然地打上明显的时代和现实生活的烙印。就写作技术来看,70后作家并不逊色于他们的前辈,更不输给他们的后辈。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70后确是比较尴尬的一代:比他们更早的50后、60后早已成名,引领文学风骚已然数十年,且依旧是当今文学界最为重要的主力作家。比他们更晚的80后、90后也有诸多作家享有盛名。唯独70后一代,虽然正值盛年,但是成名作家并不多,特别是在考验实力的长篇小说创作中,有建树的就更少,因此,70后作家显得格外单薄。

    处于当代社会最大的变革时期,本应出现无数优秀作家和作品,但何以70后作家的成熟姗姗来迟?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70后作家中作为个体作家成名的较少,也较晚。此前诸多知名当代作家,像莫言、贾平凹、余华,还有比他们更早的王蒙、刘绍棠等人,大多成名较早。而比70后更晚的80后,如韩寒、郭敬明等人,也都是年少成名。唯独70后,普遍成名太晚。有人说70后是夹缝中的一代,生活在60后的阴影中,又没有80后的市场号召力。笔者认为,说70后是文学退潮中的一代,或许更为准确。70后成长、成熟的时代,正好是当代社会中文学开始衰落的时代,文学地位下降,作家影响力当然也就变小,成名不易,或者只在圈内知名,但却无法在公众中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70后作家张楚坦承:“我们这代作家散漫沉闷无声无息,除了外部环境,更应该寻找自己的原因。”事实上,现在很多国外的70后作家已经具有世界影响力,和他们相比,中国的70后作家可能有些保守和内敛。70后作家习惯于以故事为核心的写作,不自觉地遵循某种套路,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文学的想象和拓展,对生活缺少更深层次的挖掘和打捞,缺乏文本创新意识。这些问题,导致了70后作家作品同质性和模糊性的日益明显,使他们在讲述中国故事时显得呆板、木讷、拘谨,缺乏自信。所以,不断加大探索与创新的力度,当是70后作家现在最应该做的事情。

    实际上,70后作家一直都没有放弃努力与探索。在探索文学写作现代性的艰难道路上,他们的坚持与成绩值得嘉许。70后作家的作品趣味以及写作实践中对于现代性的理解和表现各不相同。“现代性”在当下的提出,其更真切的意义在于拒绝平庸写作,倡导探索性和创新性,呼吁有难度的写作,期待新的美学面貌展现。实际上,文学本身就具备天然的“先锋性”,因为它需要创造,需要创新,需要冒险,在时代中具有先觉性和引领性。

    经过多年的砥砺前行,70后作家已经形成了一个为国内文坛瞩目的作家群体:徐则臣、卢江良、李师江、石万强、冯唐、阿乙、尹丽川、饶雪漫、丁天、王十月……70后作家的创作,具有其独特的观察社会生活的角度和叙事艺术特点,体现了这一代作家执著的现代性追求,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和都市特色,文体形式也丰富多样,具备了自己的差异性和先锋性。70后作家的文学创作与他们的前辈作家相比,很少有传统的重负,他们带着不同的生活体验和文化记忆,为中国当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经验。同步性、互文性、在场性,是他们写作的突出特点。

    总体上看,70后作家的作品,凸显着一种强烈的漂泊感和悬浮性。转型期城乡生活的内心焦虑、现代化进程的紧迫感、身份确认的恐慌、文化归宿的寻找,人生的不确定性,在这一代作家的写作中表现得比较充分。70后作家作品是不缺样式的,但也无法简单归类。我们不无欣慰地看到,在70后写作中,既有向上书写人生愿景和理想的白领作家,也有向下书写打工者生存现实的底层写作者;既有向前书写先锋题材的实验性写作,也有向后书写历史题材的历史化写作;既有向外书写大千世界的精彩与无奈的作家,也有向内剖析自我的带有自传色彩的写作者。

    从创作美学角度分析,70后作家的写作风格,尖锐泼辣、犀利雅致、细腻精湛、沉稳朴厚、幽默机巧、悬疑神秘……可谓是各美其美,和而不同,生动呈现了70后写作先锋精神的内修外化和丰富多彩。他们杂糅不同的写作技术,试图打破近年来以线性思维为主的单一叙事路径,在审美风格和文体意识上做出了有价值的探索,虽然也有着力不逮的缺憾,但他们是真正具有现代意味的写作,反映了当下中国正在发生的现实和当代中国人的生存体验。

相关新闻

文坛观察:“碎片化”写作带不来真正的文学

2016-03-04 14:31:37

作为正在成长的90后作家,尤其是那些偶像型作者和流行性写作,他们已经“过于贴近流行,迷恋市场,受制于粉丝”,在这种时候,更要懂得这些碎片化的东西是没有力量的,文学作品的价值要放在历史维度里考量,如果作品脱离了历史维度,纯粹表现个人的小趣味,那无疑将缺乏长久的生命力。

文坛观察:价值引领是文艺之魂

2015-03-20 10:07:5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壮大,文艺也越来越多样化,但整体来看,文艺除了满足人们的娱乐文化需求之外,更应有引人向上向善的功能。置身社会转型期,尤其文艺创作与传播的市场化和产业化,使得当前文艺创作中的问题愈见其多。

热门推荐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www.hebnews.cn copyright © 2000 - 2016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