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文学四十年回眸:用文字筑起一座抗震纪念碑

2016-07-29 08:44:1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孔思远
在这40年中,以唐山作家为主体创构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唐山抗震文学,用审美的形式描绘了唐山从悲壮到辉煌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唐山抗震文学的生成和发展历程,回望唐山人民众志成城、相濡以沫走过的风雨历程,深入探讨唐山抗震文学的人性意义及社会价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杨立元

    唐山大地震过去整整40年了。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朵小小的浪花,但对唐山人民来说却是刻骨铭心、记忆永远的。在这40年中,唐山人民经历了抗争、重建、图强、崛起的艰难历程,他们不仅仅建构了一座现代化的新型城市,也铸造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在这40年中,以唐山作家为主体创构了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唐山抗震文学,用审美的形式描绘了唐山从悲壮到辉煌的发展历程。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回顾唐山抗震文学的生成和发展历程,回望唐山人民众志成城、相濡以沫走过的风雨历程,深入探讨唐山抗震文学的人性意义及社会价值,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唐山抗震文学虽然是特定区域和特定时期的文学形态,但它“用文学传达出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这种“人类共通的良知、道德和美”也构成了唐山人文精神的丰富内涵,成为唐山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不竭动力。文化也是生产力,唐山抗震文学不仅彰显和弘扬了唐山人民伟大的英雄气概、人文情怀和生命意志,也以审美的形态延续和传承了唐山精神;不仅促进了唐山精神文明的发展,也推动了唐山物质文明的建设,为唐山的繁荣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这些作品中,长篇小说有:单学鹏《劫难》,关仁山、王家惠《唐山绝恋》,王离湘、刘晓滨《等待地震》,董天柚《凤凰城》,张庆洲《震城》《红轮椅》,刘凤城《凤凰劫》,祁淑英《废墟》《唐山大地震记事》,李焱《唐城兄弟》《平安扣》,杨玉芳《凤凰吟》等;中篇小说有:关仁山《北方图腾》,张翎《余震》,何玉湖《震荡后的震荡》,刘宝池《灾难人生》等;短篇小说有:孙少山《八百米深处》,方明《灾变》《老家根》,杨崇德《唐山往事》等;诗歌有:张学梦《蓝色的纪念》,珂宁《这一条断裂带》,徐国强《悲壮》《大地震十六年》《蓝光》等;长篇报告文学和纪实文学有:钱钢《唐山大地震》,刘晓滨《唐山,唐山!》,王立新《地震与人——唐山震后心态录》,程才实《废墟上拓荒的学者》,王子平主编《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等;散文有:马嘶《记忆·追思·放谈》,长正《经霜焦竹声更高》,王剑冰《二十年后》,赵朕《唐山地震日记选片》,李永文《吊兰飞翠》等;广播剧本有:墨微的唐山地震生活“三部曲”——《三个人的月亮》《唐山孤儿的故事》《天堂之梦》等;电视剧本有:关仁山、王家惠《唐山绝恋》,冯思德《方舟》,赵恩舫、孟翔聚、刘晓滨《唐山故事》等;电影剧本有:高型、孟森辉《蓝光闪过之后》,苏小卫《唐山大地震》,姚建国、朱家宏《但愿人长久》等;文学评论有:杨立元《30年,回望那座文字里的家园——唐山大地震文学纵横谈》《唐山大地震文学初探》《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建构——谈唐山大地震文学》《唐山大地震文学论》,杨迎新《唐山大地震文学综论》等。40年来,“唐山抗震文学”经历了一个完整的建构过程,显现了重要的美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深刻探索生命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

    唐山抗震文学作为一种特定历史时期的灾难文学,写出了英雄的唐山人民战胜灾难,重建家园,营构和谐社会,逐步完善自我的伟大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一)追寻唐山抗震精神和它对人类生存的启示意义。唐山大地震虽是地域性的灾难,但战胜灾难的精神却有着全人类的意义。如《唐山,唐山!》《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不仅用历时性的手法纵向表现了唐山在瞬间被摧毁的大劫难和英雄的唐山人民相濡以沫、奋勇拼搏、重建新唐山的艰难历程,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大量典型事例透视出这样一个审美指向:大地震是一种摧毁,也是一种建构,唐山人正是在与大地震的抗争中,坚强了自己,健全了自身,完善了自我,表现出了一种超常的大爱精神。这种精神的建构比物质的建设更为重要。诗歌《蓝色的纪念》用诗性的语言描述了在大灾大难中,解放军医护人员犹如天使般降临在废墟上,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和强烈的人文关怀给人们以希望和新生。《这一条断裂带》《悲壮》《大地震十六年》《蓝光》对大量素材进行哲学的观照和理性的提炼,深刻地揭示出在这毁灭性的灾难中,唐山人不仅创建了新唐山,也建构了唐山抗震精神和新唐山人文精神。《唐山绝恋》《震城》表现了英雄的唐山人民用自己的劳动、用人类伟大的爱来弥合灾难带来的创伤,寻找到了新的人生起点,建造了一个物质和精神全新的世界。《凤凰吟》是一部真实生动、厚重深邃的唐山发展史。它以历时性的结构表现了唐山这座英雄城市凤凰涅槃后的生命历程和唐山人民震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它不仅表现了唐山人民的魄力和坚韧,深情礼赞了唐山人民的大爱真情和人性力量,也以审美的形态延续和传承了唐山精神。

    (二)深刻探视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的作者钱钢说过:“人类在未曾经历灭顶灾难之前,很难想到生存与生命的含义,也很少意识到生存本身需要怎样的坚韧与顽强。”唐山人正是通过大地震的生死劫难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面对死亡超越死亡,面对灾难战胜灾难。他们自救互助、舍己为人,摒弃了隔膜和生疏,升华了生存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劫难》《等待地震》《凤凰劫》《红轮椅》《平安扣》等作品以深刻的笔触探视了生命的深度和生命的价值,写出了大地震后唐山人民“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的人文情怀。如《凤凰劫》中的周大鹏在地震中失去了亲人,但他强忍悲痛,奋不顾身地抢救埋在废墟中的人,组织大家互救,搭建简易房,“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用自己的无私与无畏”激励着身边的人,体现出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大善,是人类生命底蕴中的慈和爱、宽广与容纳,它的价值是伟大和崇高的。《平安扣》是在近40年的历史跨度内,通过王、林两个家庭三代人的聚散离合,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矛盾纠葛,翔实地讲述了大地震后唐山人民相互救援、扶持、关爱的人际关系,对人性的美和善进行了深刻洞察和显现,反映出了在历史的进程中唐山人民生态和心态的流变,在反映唐山震后发展历程上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三)深刻思索了地震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警示意义。唐山抗震文学是真善美的集合体。与其他文学作品不同的是,它必须以唐山大地震的真实情况为素材。早期作品,如《劫难》《唐山大地震》《震中一日》等,突出了时效性和真实性。此后的《唐山大地震百人亲历记》《唐山地震孤儿今日》《瞬间与十年——唐山地震始末》《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除真实的再现外,也有了对大地震带给人们的深刻启示的理性思考以及对抗震精神、人性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追寻和考问。因此这些作品就具有了文学、史学和哲学的多重价值。如《地震文化与社会发展——新唐山崛起给人们的启示》从文化学的视角探究了唐山大地震的文化意义,认为地震文化是促进唐山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抗震精神为唐山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并卓有见地地提出把地震文化转变和转化为资源(精神和物质)的条件和开发抗震精神这种精神能源的重要性。这些文学作品具有丰富的哲学意味,生发出一种启人心扉、警醒人心的理性力量。

相关新闻

【人民眼·穿越大地震】唐山四十年

2016-07-22 10:31:36

历经40年的风风雨雨,在这不算长也不算短的历史片段里,他们痛过、苦过、哭过、笑过,有的平凡一生,有的弄潮一时,不论遭际如何,他们都从那个共同的起点出发,激荡起个人与时代的命运交响。

地震时庆幸自己救了11位邻居 唐山四十年变化大心里高兴

2016-07-22 09:43:25

今年85岁高龄的侯云享经历唐山大地震时已经年过40,这场经历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幸运地没有在地震中丧生。可看到居住多年的连排房一片片的成为废墟,前一天还在一起说话、聊天的邻居突然离世,他害怕之余更多的是悲伤之情,即使是在40年后的今天,侯云享回忆往昔依旧情绪激动,潸然泪下。

唐山地震幸存儿 四十年后寻救命恩人

2016-06-27 09:30:55

40年前,唐山大地震,9岁的颜廷军因感染破伤风命悬一线。被送往河间抗震救灾医院后,医生和护士整整守护24天,把他从死神手里抢了回来。40年来,颜廷军一直在寻找着恩人,近日终于借助央视《等着我》栏目实现了夙愿。虽然与恩人已阴阳两隔,但这份恩情他将铭记终生。

《唐山四十年:从悲壮走向辉煌》将举行读者见面会

2016-06-20 17:02:43

日前,《唐山四十年:从悲壮走向辉煌》一书举行作者见面会。该书预计于7月28日前,作为纪念唐山抗震40周年和弘扬唐山抗震精神的献礼与读者见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