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故事:张家口程德庆,一个人的观测站

2016-09-19 14:01:42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程德庆初中毕业了,在外晃荡了几年后,接替了在这里值守的父亲。在此之前,他也来这找过父亲,但他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来这里上班,没想过自己的青春会全部融入这个观测站。

程德庆通过仪器从水样中提取氡气。

    燕赵都市报记者 蔡洪坡 文/图

    在张家口市怀来县后郝窑村外,有一个省地震局张家口中心台设在这里的水化观测站。由于工作需要,这里需安排人员值守。

    观测站建成初期,由于这里偏僻、荒凉,一个人值守需要能承受住孤独。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值守员程德庆从22岁那年来到这里,每天做着重复、单调的工作。如今,21年过去,当年的小伙子已变成了中年人,却一直守着那份孤独,坚守着这一个人的观测站。

    从父亲手里接过接力棒

    9月8日下午,记者来到后郝窑村外的水化观测站。一下车,记者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一排瓦房,带着一个独立小院。粉刷雪白的墙壁,扣着蓝瓦和镶着红边的房顶,让这个小院显得既干净利落又清新。

    仔细看去,院子里,门口空地栽种着葡萄,修整打理得很整齐,硕果累累。小院边上还停着一辆崭新的小汽车

    观测站周围建起了很多别墅,有的还在建设中。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个小院显得很静谧,有着田园的诗意。

    省地震局张家口中心台的工作人员说,不少人初次到访时,都觉得这里挺美,住上一两天也挺新鲜,但是时间长了,就受不了了。这里太偏僻,离后郝窑村还有3里路,平时根本没有外人。

    十分难得的是,今年43岁的程德庆在这里已经坚守了21年。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程德庆初中毕业了,在外晃荡了几年后,接替了在这里值守的父亲。在此之前,他也来这找过父亲,但他没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来这里上班,没想过自己的青春会全部融入这个观测站。

    程德庆还记得刚来时这里的模样:“两间破砖房,屋里有大木杆支撑着房梁。房子周围全是土路,前后都有水坑,一片荒凉。”

    如今,一晃眼21年过去了。变的是,这里的条件越来越好,程德庆的代步工具从最初的自行车、摩托车,变成了现在的小汽车,他也从青年走到了中年;不变的是,这里还是他一个人,那份孤独感从没消失。

    每天定时定点下井取水样

    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观测站附近一带属于热田区,地下开采的水全是热水。在观测站的后院,有一口500米的深井,井下水温度高达88℃。井水富含汞、氡、氢等化学元素,都是反映地下地质活动重要的指标。通过研究分析这些化学元素的变化,可以分析地下地质活动,从而为地震预报、监测提供数据、资料。

    早在几年前,深井里的水可以自流,冒出地面,随着华北地区水位整体下降以及周围温泉小镇的开发,观测站深井的水位也下降了。为了保证水样的纯度不受干扰,取水必须人工取水,并且不能用水泵抽。为此,几年前,地震局在深井旁边挖了一口副井,与原来的深井连成H状,让深井里的水流到副井里,程德庆再下到副井取水化验。

    作为这里唯一的值守员,一年四季,不管哪天,程德庆每天都是早晨5时30分起床,开始做准备工作;6时40分,拎起工具包,穿过走廊来到后院,扶着架设在副井里的铁梯子爬到井下,然后掏出取样的工具,取好3瓶水样。整个过程大概持续20多分钟。

    取样之后,程德庆要把水样放在冷水盆里冷却,待降到一定温度后,再从水样里提取氡气。

    记者跟随程德庆下到副井的取水口,刚一下去,就感觉到呼呼的热气,越靠近井底,温度越高。程德庆似乎早已习惯了这个温度,熟练地取出水样,又爬了上来。

    桌子上、地上都放着各式仪器设备,程德庆的办公室像是一个化学实验室。在这里,程德庆可以提取出氡气。而提取、化验汞、氢等工作,他这里还做不了,需要专程送到十几公里外的怀来站。此外,程德庆还要维护观测站所有的仪器设备。

    工作和生活已融为一体

    程德庆原本是怀来县官厅镇人,自从到这里上班后,回官厅镇家的次数就非常有限了。一般来说,他仅在逢年过节时匆匆回家走几家亲戚。

    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程德庆和妻子孩子属于异地分居。妻子带着孩子长期生活在官厅镇的老家。如今,孩子已经上了高中,寄宿在学校。从2010年开始,当地利用丰富的地下热水资源,开发温泉小镇,为当地增加了就业机会。程德庆的妻子也得以在一家酒店觅了个差事,晚上回观测站住,夫妻二人总算是团圆了。

    而最让程德庆感到愧疚的是,父母去世时,他都没能陪伴在父母身边,只是匆匆回去待了一两天就回来了,丧事主要是家里的哥哥料理。说到这些,程德庆的眼里泛着泪花,饱含着一种复杂的情感。

    有时候,亲戚朋友会问程德庆,“你做这些工作有什么意义?”程德庆也想过这个问题。在他看来,什么工作也得有人干,对他而言,这份工作来之不易,自己要好好珍惜,并且他作为地震系统这台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发挥好自己的作用,就是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一个人在这里坚守需要克服的最大困难无疑就是孤独,而程德庆也没有什么爱好。

    记者问:“不忙的时候,一个人都干点什么?”

    程德庆说:“自己学历也不高,就是看看专业书,学点知识。”

    “别的呢?”

    程德庆说:“现在也有电脑了,可以上专业网站看看。”

    回答还是关于地震方面的事,记者顿时感觉到,21年,一年365天都值守这个观测站,程德庆的生活真的是和工作融为一体了。

    当然,程德庆后来还“补充”说,有时为了打发时间,自己就在院里院外开片地,种树、种菜。十几年前,他栽下的葡萄树如今已挂满了一串串的葡萄……

    地震工作一直在路上

    应省地震局邀请,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省地震局、张家口地震台,从省地震局指挥中心到台站一线,体验、了解地震工作。

    地震到底能不能预报?地震局是干什么的?这两个问题都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尤其是在每次地震之后。

    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坦言,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这些问题也会扑面而来,他们只好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

    对于第一个问题,地震预报,特别是短临预报,是当今世界科学的一大难题。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可信度,但短临预报,特别是临震预报,很难。

    而限制地震无法预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囿于目前的技术条件,人类无法深入到地球内部,只能在地表监测。

    鉴于此,目前地震系统在进行一项预警工作。不同于地震预报,地震预警是指在地震波到达设防地区前,利用电波传播速度快于地震波的优势,向设防地区提前几秒至数十秒发出警报,以减少当地的损失。

    第二个问题,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预防、地震应急救援是地震工作三大体系。

    目前,我省共有数百个不同类型的测震仪器分布在各地的观测台站,每天都会采集到大量的数据。工作人员则在分析这些数据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规律性的认识,一旦监测结果有异常,就会格外重视。所以说,尽管目前地震预报还无法做到准确预报,但在认识地震、研究地震、为应对地震做准备等方面,我们地震系统的工作者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