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成有余、创新不足 “200岁”西河大鼓须与时俱进

2016-10-25 14:04:34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聂书雪
发源于河北河间的西河大鼓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由于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传承这一拥有200年历史的传统曲艺,与时俱进、全方位创新迫在眉睫。

    新华社记者孙丁、王民

    发源于河北河间的西河大鼓是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曲种之一,也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由于守成有余、创新不足,传承这一拥有200年历史的传统曲艺,与时俱进、全方位创新迫在眉睫。

    内容守旧 脱离现实

    一架书鼓,两片铜板,三弦琴一拨,好戏便开台。西河大鼓在清道光、咸丰年间发源于河间,流行于京、津、冀、鲁等地,曾名“大鼓书”“梅花调”“西河调”,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

    日前,第三届“中国河间西河书会”开幕演出及下乡惠民展演受到当地民众关注,《包公到河间》《一百单八州》等经典曲目悉数上演。然而,尽管台下座无虚席,但观众中“50后”“60后”居多,为数不多的年轻观众鲜有回应。

    西河大鼓内容大部分为历史战争故事、历史演义、神话故事。中国广播说唱团曲艺作家、表演艺术家赵连甲表示,传统曲段针砭时弊,很受当时民众的喜爱,但老曲段没有被赋予新的现实意义,很难引起现在年轻观众的共鸣。

    “现在,曲艺文学创作滞后拖累了曲艺现代化的进程。”河南省曲艺协会副主席、曲艺作家李广宇说。“创作守旧已经成为曲艺发展的主要障碍。”

    “要促进曲艺的发展,吸引年轻观众非常重要。”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所长田莉说。“只有与时俱进的好作品才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