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鲍勃·迪伦《编年史》:灵魂的寻觅之旅

2016-11-04 08:50:51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聂书雪
鲍勃·迪伦的灵魂也会迷失,但还可以苏醒,他总是能及时找回自己,不跟自己分离。

□荆 墨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民谣诗人鲍勃�迪伦,虽然有些出人意料,但还是激起了笔者的阅读兴趣。手中正读的,就是鲍勃�迪伦的著作《编年史》(又译为《像一块滚石》,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笔者从中感悟到了一场灵魂的寻觅之旅。

《编年史》是鲍勃�迪伦历时3年在手动打字机上敲出来的回忆录。全书记录了迪伦生命中种种非凡的时刻——初到纽约,签约哥伦比亚,遭遇创作瓶颈,家庭生活片段,点燃灵感火花,打破界限……这位民谣诗人用热情、怜悯和深邃的目光,回顾往昔岁月,将那逝去的黄金年代一幕幕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书中,不仅有迪伦发明创造和灵感迸发的辉煌时刻,还有那些意气消沉乃至失败的时刻,曾经想退却,但它们无论如何仍有可取之处。迪伦对此毫不讳言,没有人期待他会如此开诚布公。他袒露的这些瞬间,让我们认识了一个真实的鲍勃�迪伦。

对美国来说,上世纪60年代是个很不平静的时代,冷战、民权、独立运动……动荡着美国人的信心。这个时代,迫切需要一个发言人、一个旗手,而用奇特嗓音敲打人们神经的鲍勃�迪伦,看起来无疑是一个合适的人选。不过,迪伦在书中反复说,讨厌被称作“代言人”。他爱他的妻子儿女,要保护他们,其他的人与己无关。在录音的某天,于清晨唤醒妻子,骑上摩托,奔向未知的远方,看见海——这就是他的理想生活。

迪伦的不平凡之处就在于,他永远是时代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他哪怕写一些极其细小的事情,也都用诗一般的语言。很多看上去并不关联的事物,在迪伦的语境下,变得那么优美动人。“厨房的那头,一道银色的月光穿过窗户的空格照亮了桌子。这首歌似乎碰到了墙上,我停止了写作,很想点一支烟,冲个热水澡。”“还是和从前一样——我先被人领着经过一座独木桥,继续往上走,远处有一株早已死去的树,树枝从树干上伸展出来——一切是那样宁静,那样生动。”读之,感觉到迪伦的文字很细腻,也很敏感,他喜欢用这些文字描述自己所看到的世界。

迪伦也是一位语言大师,《编年史》让人们领略了他的修辞,尤其是比喻的魅力。比如:“50年代的文化就像是一个再过几天就要退休的老法官。它就要走了。在今后10年的时间里,它会挣扎着起来,然后再跌落到地板上。”迪伦经常为人们构筑一种语境,构建一个意象,而这种意象,往往会带有寓言的性质,这往往会引起读者的兴趣。比如“滚石”这个意象,可以说是一种随意恬淡的生活态度,但他不是简单将某一种意象直白地陈述出来,而是间接地通过各种描写将意象搭建起来,从而使读者获得更多的欣赏体会和共鸣。

该书虽然是“编年史”,却不是编年的写法。迪伦在书中有意打破严谨的结构和叙述,正是这种散乱扑克牌式的写法,成就了一部独特的散文杰作,而不仅仅是一本名人回忆录或者“历史见证”。迪伦如此解释他的自传文体:“就像把手上的纸牌在桌上摊开,我随意挑哪张就从哪张进去……这些纸牌之间未必有多少联系。”从开篇的第一句开始,就会发现迪伦深谙叙事艺术,截取的都是人生最富意义的时刻,再纵深回溯,或许不够诚实,但也不矫情。他对民谣与人生的思考,正如他的歌曲一样令人震撼。

鲍勃·迪伦的灵魂也会迷失,但还可以苏醒,他总是能及时找回自己,不跟自己分离。这本书充满了能量的气场,它能感染你,能让你思考起自己的灵魂,能让你记住一个灵魂在人世间的寻觅之旅。或许,面对一本书或者这个世界的一切,我们都想寻求解答。其实,就如同鲍勃�迪伦在歌中所唱——“答案在风中飘”。

相关新闻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2016-10-13 23:42:09

10月13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萨拉·达尼乌斯宣布,将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音乐人兼作家鲍勃·迪伦。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