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 政务 时评 国内国际 原创 雁阵 视频 娱乐 财经 专题 数读 图库 房产 汽车 教育 投诉

【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纪事】补齐短板 激发第一动力

来源:河北新闻网 2016-11-05 07:30:05 责任编辑:聂书雪

补齐短板 激发第一动力

——我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年来,中车唐山公司依靠科技创新,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具备了系统集成、车体等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截至2016年5月,唐车制造的高速动车组运载旅客超过8亿人次,累计安全运行4亿多公里。图为近日拍摄的该公司列车调试车间。 河北日报记者赵威摄

核心提示

河北未来发展关键在创新、出路在创新、潜力在创新。河北要把发展的战略基点转到创新上,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精力、聚要素、聚力量,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奋力开创创新驱动发展新局面。

河北日报记者周洁

新旧动能转换,分水岭已悄然出现:

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我省规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销售收入达8680亿元,占全省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21%。

这一数据,与同期钢铁行业占全省规上工业销售收入的占比相近。

这些昔日企业的“小字辈”“小个头”,正以惊人的速度和发展活力,担起河北经济稳步向好的重任。

老路走不通,新路在哪里?就在科技创新上,就在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规模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的转变上。

创新,事关前途命运,事关发展全局。省委、省政府提出,把发展的战略基点放在科技创新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创新体系日益完善,创新要素加速聚集,我省创新加速度划出上扬曲线。今年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1468.6亿元,同比增长14.8%,全省工业方阵中,增速独领潮头,创新引擎动力愈发强劲。

补齐创新短板,直面“痛点”深化改革

“河北发展有很多短板,科技创新是最大的短板。”今年7月11日召开的河北省科技创新大会、河北省科协第九次全省代表大会上,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赵克志一针见血地指出。

创新能力不足、研发投入不足、人才支撑乏力、科技与经济结合不够紧密……直面“痛点”,我省大刀阔斧深化改革,打破制度藩篱,破解创新困局。

《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河北的决定》《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顶层设计的改革新政集中发布。

河北创新28条、科技改革119条、创新创业15条、知识产权18条、科技金融16条……务实具体的操作措施密集出台。

把补齐短板作为发力点——

创新不能缺资金。为解决研发投入不足,我省推出多项措施,为企业“输血注氧”:设立“科技创新券”,科技型小微企业每年可申领不超过10万元,用于购买检验检测、研究开发等科技服务。设立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客项目。建立科技金融风险补偿机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新政撬动了创新投入热情。最新统计显示,2015年,全省共投入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35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1%。

创新不能缺人才。为解决高层次人才短缺,我省提出,海内外顶级高层次人才团队带技术、带成果、带项目来我省创新创业和转化成果的,省财政给予500万元至2000万元支持资金。为激发创新人才活力潜力,我省实实在在为高校院所和科技人员松绑,确保高精尖人才用编,职称评聘、科研经费使用更灵活。

创新不能没市场。为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让创新成果加速走向市场,我省坚决打破科技成果处置上的重重枷锁。我省规定,研发团队可得不低于70%的成果转化收益;企业实现重大技术转移和重大成果转化,最高可得不超过100万元资助;高校、科研院所职称评聘,成果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项目指标要求同等对待……许多“锁在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加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培育创新主体,创新增量对冲去产能“减法”

企业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重塑经济新结构,就必须培育全新的市场主体。

“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是科技创新的一支重要生力军。”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及时部署,把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着力点和突破口。

为加速培育市场主体,我省一手抓“铺天盖地”中小企业,一手抓“顶天立地”大企业,同步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和高新技术产业倍增计划,积极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创新政策向企业叠加、创新要素向企业流动。

创新主体需增量。无偿资助、贷款贴息、定向采购……我省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全面实施苗圃工程、雏鹰工程、小巨人工程、上市工程,一对一量身定制服务,破解资金、政策、路径等难题,推动科技型企业加速发展壮大。

石家庄市今年预算安排6亿元引导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定州市启动“千百十”计划,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各地扶持政策接连出台,“铺天盖地”格局加速形成。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3年的8900多家发展到3.8万家,翻了两番。

创新主体需提质。为催生“顶天立地”的巨人型企业,我省全面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倍增工程,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优势产业领域重点培育,打造全新增长点。

创业无偿资助政策、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税收杠杆撬动……各有关部门优惠措施不断落地。仅今年上半年,全省就为229家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6.94亿元,为144户企业加计扣除研发费用6.51亿元。

目前,我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630家,年均增长30%以上。今年上半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其中新产品产值占63%以上。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取得跨越式发展。

一个个创新地标在燕赵大地接连涌现:

唐山唐车: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唐山轨道客车公司高速动车组关键技术实现突破,创下487.3公里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时速,代表着当今高速动车组制造技术的世界最高水平。

保定长城:连续12年全国销量和出口量第一——长城汽车集团的哈弗H系列产品,成为中国SUV的领导品牌……

从“铺天盖地”到“顶天立地”,这个迅速崛起的“新军团”,正在成为我省经济发展新的“顶梁柱”。

搭建标志平台,全力推进协同创新

协同发展,河北当前最大机遇。

固安县城正北50公里,就是北京天安门。虽毗邻创新“富矿”,但“近水楼台”却并不等同“先得月”。众多创新成果“飞过”固安,越过河北,远嫁他乡。

河北,需要寻找京津创新资源与自身需求的契合点,需要为协同创新提供载体和依托,打造独具魅力的创新平台。

中国(河北)博士后成果转化基地,这是固安搭起的新平台。无人机、码垛机器人、自动化药房、立体车库……几个月时间,49家创新型企业签约入驻,许多来自京津。

京津冀协同发展根本要靠创新驱动。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立健全区域创新体系,整合创新资源,是弥合发展差距、贯通产业链条、重组区域资源的途径。在协同创新中谋求更大突破,我省实施“五个共建”行动,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向我省加速集聚。

共建科技园区。截至目前,我省已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园区39个,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目前已有千方科技、碧水源、瀚海智业等上百家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落户。

共建创新基地。我省已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创新基地27个,中关村在正定高新区共建集成电路产业基地,曹妃甸建起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清华大学重大科技项目中试孵化基地落户固安。

共建转化基金,共建技术市场,共建创新联盟。多种模式共建创新平台、共享创新资源,大大加快了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步伐。与京津签署合作协议356个,引进和转化科技项目295项,1209家京津高新技术企业落户河北……京津冀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再配置大潮已初现端倪,区域内互利共赢的创新链加速形成。

合作遍地开花,随之而来的平台“碎片化”问题也渐渐凸显。

北京有中关村自创区,天津有自创区、自贸区,相比这些政策先行先试的国家级特区,河北不仅平台“碎片化”,也缺乏相应的政策对接,承接成果转化依然引力不足。

河北需要一个不仅有战略性,更有标志性的创新平台。

10月14日,河北·京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正式获批。这个与中关村自创区和天津自创区、自贸区相呼应的国家级战略性标志性创新平台,成为我省第一个“国”字号标志性平台,为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开创了新局。

京南示范区以“科技要素、生态底板”的定位来优化产业结构,瞄准京津创新源头,按照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上下游衔接的要求,将重点发展以大数据为重点的电子信息、大健康新医疗、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科技服务业等几大领域。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

京津冀协同创新大棋盘里,河北的坐标更加清晰,走向更为明确。京南“硅谷”呼之欲出。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正转化为汇集创新资源的发展优势。曾经的创新洼地,在这场空前的创新要素流动中,正在显露后发优势。我们相信,只要抓住机遇、发挥优势,我们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有机会在科技创新上后来居上,实现赶超跨越。

  • 河北新闻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
  • 法律顾问:河北球衡律师事务所 杨建国
  • 新闻热线:0311-67563366 广告热线:0311-67562966 新闻投诉:0311-6756299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11-67562054
  • 河北日报广告热线(刊登声明):0311-67563500 燕赵都市报广告热线:0311-67563200
  • 冀ICP备 09047539号-1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1312006002
  •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冀)字第101号|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3116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