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给特殊的孩子推开一扇门

2016-11-24 08:46:5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提供科学完善的特殊教育,相当于为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推开一扇特殊的希望之门。

特教:给特殊的孩子推开一扇门

    孩子在特教学校不仅接受文化知识和职业技能教育,而且得以通过艺术熏陶来丰富内心、打开视野。贾恒摄

    河北日报记者 李冬云

    [阅读提示]

    特殊教育,通过特别设计的课程内容,满足残疾儿童的受教育需要,以达到使其增长知识、技能,完善人格,适应社会的目的。提供科学、完善的特殊教育,相当于为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重新推开一扇特殊的希望之门。

    河北省的特殊教育发展现状如何?一个残疾孩子在求学过程中和未来的就业、深造、回归社会之路上,还需要哪些进一步的帮助?

    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多所特殊教育学校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透过河北省多位特教领域工作者的讲述,探寻如何为这些特殊孩子推开一扇特殊的门,铺就一条通向幸福的路。

    1 “即便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也不会因为钱的问题上不了学”

    为了实现“全覆盖”,针对残疾学生情况的多样性,我省正在建立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送教上门和社区服务为补充的多层次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

    “残疾程度相对较轻的残疾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中重度残疾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或普通学校附设特教班就读,不能到校就读的重度残疾儿童由特教教师提供送教上门或远程教育等服务。”刘殿波解释说。

    据了解,在多层次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中,处在中间位置的特殊教育学校发展态势最好。

    来自省教育厅的统计显示,到2010年,我省已经实现每个30万以上人口县(市)建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的目标。“目前全省特殊教育学校基本能满足残疾孩子的入学需要。”刘殿波说。

    而处在两头的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从制度理顺到师资匹配,仍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随班就读较为理想的状态是,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也有专职的特教教师教学指导,特殊儿童既与普通儿童有互动交流,教师又可以根据其身心特点和特殊需求因材施教。”刘宇岚说。

    然而,在现实中,要想实现这种理想状态还存在一些瓶颈。“特教师资力量跟不上,许多特教学校本身就师资紧张,还没有力量和普通学校展开这样的合作。”苏富梅说。即便是张家口特教学校这样师资相对雄厚的学校,许多教师也需要承担两门教学课程,想为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提供教学指导,还分身乏术。

    目前,我省制定了义务教育阶段未入学适龄残疾儿童接受合适教育的实施方案,为具有本省户籍,不能坚持到校接受教育、具有一定接受教育能力的6-14周岁适龄重度残疾儿童提供分类施教、送教上门等服务,但是在具体实施细则以及制度、资金保障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特教:给特殊的孩子推开一扇门

石家庄市鹿泉区特殊教育学校老师和孩子们共读绘本故事。冯国山摄

    2 “鼓励学校和教师寻找更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

    如果不走近特殊教育学校,许多人都不能体会“特殊”二字到底有多少内涵,更无法想象,因为“特殊”,学校教学、学生、教师需要克服怎样的困难。

    盲聋义务教育阶段教材知识体系陈旧、培智教材难度过大,就是目前特教学校教学中正在面临的问题之一。

    邢台平乡县的孟杰盲人学校是一所坐落在邢台农村的民办学校,由“全国自强模范”、盲人穆孟杰创办。目前,学校开设小学学段教育和中医按摩职业教育,面向全国招生。

    11月1日,孟杰盲人学校。教导处主任兼四年级社会课的教师张建立正在上课,向学生们介绍“三峡工程”。

    “书本上只讲到了三峡工程于1997年实现大江截流,即将进行蓄水发电,就到此为止,没了下文。课本的知识内容太陈旧了,我必须在讲课时补充上最近20年三峡工程的进展情况。”张建立无奈地说。

    为了更好地教学,张建立曾给全国多家盲文出版社打电话,询问有没有更新修订的盲文小学《社会》课本,得到的答复是,他们现在使用的1997年的人教版盲文小学《社会》教材“已经是最新的”。而同样因为出版成本较高的原因,全国统编的聋生小学部分科目教材已经20余年未重新修订。课本教材、尤其是语数外之外的“副科”教材,本来就是拓展学生眼界的抓手,可以带残疾儿童进入一个新的世界。然而现在,“我们的课本给孩子们展示的这个世界却还停留在20多年前”。

    “盲生、聋生教材的问题是知识体系陈旧,培智学生的教材大多是各省推荐指定,更新快一些,但难度又有点偏大,超出了部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石家庄特教学校从教17年的特教教师袁建说。“难度大了,有的知识点教师教上上百次,有些学生也学不会,这不仅给教师带来了挫败感,也会挫伤培智孩子的信心。”

    为此,许多特教学校设法根据各自的情况,制定自己的校本教材、教具,配合随堂教学。

    不过,校本教材的开发,不全是迫于教材知识更新的需求,也是特教学校探索创新教育路径的重要尝试。“因为特殊儿童的情况多样,统一编排的课堂教材只是基础,我们鼓励学校和教师寻找更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刘宇岚说。

    2014年,石家庄市开始探索绘本阅读在特殊儿童语言表达、智能发展、潜能开发等方面的应用策略,这是弥补教材创新不足的一次尝试。“特教学校配置的绘本图书,都是国际儿童文学评选中的获奖书目。绘本主要阅读对象是学龄前后的孩子,对许多年龄大一点的中度智力障碍或患多动症、自闭症的特殊儿童也很适用。”刘宇岚说。

    11月4日,在石家庄特教学校自闭症教学部,记者看到了一群正在上绘本阅读课的自闭症孩子。该校始建于1957年,是全省建校最早的特校,学校开展盲、聋、自闭症教育,其中聋人教育实现了从学前到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

    孩子们手中的绘本,全铜版纸印刷,图画大而精美,文字少却有趣。“通过这些精美的绘本,我们的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读书是一件美好的事,能从中获得快乐。”袁建说。

    张家口特教学校针对“盲聋培”三类学生开设不同形式的“观察课”,也是跳出课本教材,力图让学生们更好感知社会的创新课程。聋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上街观察、购物,实地去认识、理解各种事物,诸如什么是红绿灯、斑马线、百货商店。

    “在特教学校读书的孩子,很多是从学前班一直读到职业教育,对于他们来说,学校几乎就是他们除了家之外全部的世界。但特殊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让学生将来能够融入社会,所以就有了这门‘走出去’的观察课。”苏富梅说。

    观察课也是近些年特殊教育一直在倡导的“普特融合”发展理念的一种尝试。“残疾儿童进入社会、了解健全人的世界,与健全孩子接触、交流,这对残疾儿童的心理健康很有好处。”穆孟杰说。

    从2000年建校起,穆孟杰做了一次长达8年的“普特融合”尝试。当时,孟杰盲人学校不仅招收了30多名盲生,也同时招收了200多名附近村庄的健全孩子,盲生免收学费,只以健全孩子交纳的学费收入维持学校开支。许多盲童因此有机会和健全孩子在同一个校园里读完了小学。

    “当时我们创立了‘6+2教学法’:6个健全孩子与2个盲童结成互助小组,一起参加课外活动,一起玩耍。”穆孟杰说,这个尝试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许多内向的盲童因此克服了心理障碍,变得爱说爱笑,与健全孩子结下深厚的友谊,毕业后很多还保持着联系。

    但这样的尝试目前还难在更大范围推广,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如苏富梅所说:“几乎没有家长愿意把自家的健全孩子送到同时招收残疾儿童的学校。”

    因此,目前我省特教学校的“普特融合”,大多以特教学校与普通学校联谊,定期举办交流互动活动,特教学校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活动,特教学校开展“校园开放日”邀请社会团体进校园等形式进行。

特教:给特殊的孩子推开一扇门

张家口特教学校的盲生参加中医按摩实训。 张金宝摄

    3 真正掌握一门技术,他们的心智会更加成熟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残疾学生能够最终回归社会,但回归社会不仅要有知识的储备,更需要成熟的心智。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众多特教教师的一个共识是,由于与社会接触少,直到初中毕业,多数残疾儿童生活可以自理,也具备了基本的文化知识,但他们的内心仍相对封闭。“心理上对外界社会的不信任与恐惧,比身体的残疾更难以治愈”,苏富梅说。而这也给他们融入社会,增加了残疾之外新的障碍。

    每年寒暑假开学后的第一周,张家口特教学校的教师们都要做一件重要的事——询问学生们在假期里接触了哪些人、做了哪些事,以摸清孩子们的心理动向,进行心理教育和疏导。

    在张家口特教学校教学楼走廊里,挂着这样的感恩教育标语:“每天原谅一个伤害过你的人”“被爱是一种幸福,爱别人也是一种幸福”。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感恩教育,力图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

    苏富梅至今记得,上世纪90年代在国内很多特教学校都发生过的“丢学生”的问题。

    “一些残疾人团伙会对残疾儿童说,他们健全人是一伙的,咱们残疾人是一伙的,别相信他们,我们才是你的‘亲人’。个别学生就这样被人蛊惑、拐走去乞讨甚至偷窃。”苏富梅亲身解救过被拐走的学生,也熟悉了那些团伙的蛊惑套路。

    “但真正掌握一门技术或具有高中以上学历的残疾学生,很少走上歪路,他们的心智会更加成熟,更容易融入社会。这就是特殊教育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必要性。”苏富梅说。

    据刘殿波介绍,目前,全省的市级特教学校都已经开设了高中学段教学和职业教育课程,完成初中学业的残疾学生不出所在城市,就能继续接受教育。

    2016年,张家口特教学校参加高考的17名盲生、聋生全部考上大学,算上他们,从2005年学校第一届高中生毕业,该校已经累计培养了91名大学生。

    要培养一名盲聋大学生,特教教师必须付出十倍甚至百倍于普通高中教师的努力。但这些付出了艰苦努力的老师们却告诉记者,“最不易的,还是我们的学生。”因为所有招收残疾学生的高校都是自主指定考试科目、自主命题,一个残疾学生如果想报考多所大学,通常所要备考的科目比参加全国高考的普通高中生还要多。全国特殊教育高校能够统一招生、统一考试,正是许多高中特教教师和残疾学生最大的期盼。

    同时,对于河北能建立一所招收残疾学生的高等院校的期待,也已持续多年。“启动河北省特殊教育学院建设,满足更多残疾学生进入大学深造的需要”已经写入《河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但建校的具体方案还在拟定中。”刘殿波说。

    当然,有能力参加高考的残疾学生在特教学校中毕竟还是少数,而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习得一门可以糊口的技能,仍是目前绝大多数残疾学生的选择。职业教育,是特殊教育的重点发力方向。

    “盲生职业教育的主要方向是中医按摩,聋生主要培养动手技能,如手工艺制作、面点加工、足疗、机器技修等,培智学生主要培养简单的家政、烹调、酒店后勤服务技能。”苏富梅介绍说。

    但目前残疾毕业生就业渠道依然偏窄,且各类残疾毕业生的工作稳定性不一。

    盲生主要就业渠道是从事中医按摩,工作相对稳定。穆孟杰告诉记者,许多掌握中医按摩技法的盲生毕业后被中医按摩诊所聘用,或自己开店当起了老板,月收入几千甚至上万元。

    聋生就业渠道相对盲生广一些。“其实在一些特殊行业、企业里,有的操作车间噪音较大,对普通人有伤害,反而适合有听力障碍的残疾人。”一些特教教师表示。

    为保障残疾人就业,国家对政府、企事业单位招收残疾人人数有比例规定,达不到规定的,需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一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也会主动招收一些残疾员工,在石家庄的一些餐馆、商店,现在也常可以看到有一些残疾职员负责点菜、收银等工作。但是目前仍有许多企业宁可缴纳保障金,也不愿招收残疾员工。

    “残疾人就业服务机构是不是可以有针对性地在企业和学校之间搭搭桥,多帮我们建立一些校企联系,使残疾学生们走出校门之后,能较为顺畅地到特殊岗位就业。”苏富梅建议。

    如果没有整个校园内延伸向各教学楼、办公楼、食堂等处的一条条盲道,位于张家口市市中心的张家口特教学校的校园乍一看上去,与一般中小学并无二致。

    10月31日,星期一。在这个看似普通的校园里,盲部一年级二班教室内,9个六七岁的盲童正在上语文课。孩子们面前摆放着一台台平板电脑和辅助教学的专用仪器“注视器”,展开着厚厚的盲文书。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正在诵读唐诗。

    9个人,也是这个班全部的学生。在很多特教工作者口中,这些孩子往往又被叫作“特殊儿童”。

    建校于1959年的张家口特教学校,是目前我省学段最全、师资力量最强、吸纳残疾学生最多、办学规模最大的特殊教育学校,有43个教学班,教职工130名,学生514人。

    一年级盲童们再普通不过的上课场景,在从事特教工作40年的张家口特教学校校长苏富梅看来,已经足以感到欣慰。因为40年前,当她刚刚成为张家口盲聋哑学校(张家口特教学校前身)一名特教教师时,很多初入校门的低年级学生,“已是十几岁甚至二十多岁了”。

    “现在在校的孩子7成来自农村,但在40年前,不只是农村的父母,包括城市的父母,都少有送残疾孩子上学的意识。那时候,一些盲童入学前甚至很少走出家门,我们招收过十四五岁的盲童,刚来学校时自己连路都走不了几步。”苏富梅说,随着特殊教育的发展,这些特殊孩子也要接受义务教育的观念已经被绝大多数父母认知。

    “全覆盖”“零拒绝”,在《河北省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方案(2014—2016年)》中,对残疾儿童的义务教育阶段招生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要求。目前,来自省教育厅的数据显示,这一目标已经基本实现。

    为了实现入学“零拒绝”,张家口特教学校近年来还放宽了招生年龄、条件和时间,招生年龄甚至从原来的7至9岁,放宽到了2岁以上。从只招生活能够自理的学生,到不限制条件入学,对难以自理学生实行家长陪读,且随时招生。学校还延伸开办了学龄前聋儿语训班、智障生学前教育班。“现在,在校的绝大多数孩子都是三四岁起就被送入学校接受特殊训练和教育。”苏富梅说。

    特殊教育向学前延伸的意义和价值已成为特教界的共识。石家庄是全国特殊教育“幼特融合”改革实验区,通过采取特教学校附设幼儿园(班)、普通幼儿园创设融合班、建立普幼与特幼结合的融合协作园等方式,开展了残疾儿童早期融合教育。石家庄市教育局幼特教处处长刘宇岚介绍说,幼特融合的目的就是为了抢抓关键期,让特殊儿童尽早接受有质量、科学的教育康复与训练,以最大程度地改善特殊儿童的身心状态,为进入学校、融入社会打基础。

    国家对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的资金保障近年来也愈发完善。

    据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副处长刘殿波介绍,目前,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高于普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的10至15倍,年生均公用经费不少于6000元,有条件的地区已经超过10000元。同时,在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基础上,还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的资助力度。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家庭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费,补助标准为小学生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生每生每年1500元。

    “即便是农村贫困家庭的残疾孩子,也不会因为钱的问题上不了学。”刘殿波说。

    1987年,我国首次进行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时,曾把残疾儿童分为视力残疾、听力语言残疾、智力残疾、肢体残疾、精神疾病残疾和综合残疾六类,每一类又有轻、中、重度之分。

相关新闻

高碑店市特教中心教师蔡跃梅当选“河北好人”

2016-11-02 08:52:39

10月31日,全省首场“河北好人”月度榜单发布暨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在迁安广播电视台一号演播厅举行,30位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身边好人,以平凡大爱感动公众,光荣上榜。其中,高碑店市特教中心教师、《今日高碑店》编辑蔡跃梅当选敬业奉献类“河北好人”。

秦皇岛昌黎县:为特教中心孩子送去节日关爱(图)

2016-09-14 16:12:22

9月9日,在中秋节即将到来之际,共青团昌黎县委组织县直工委、移动公司、地税局和气象局等“青年文明号”集体,前往昌黎县特殊教育中心开展“让我温暖你的心”主题活动,为师生送去价值3000多元的文体用具和生活用品。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