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耕耘在河北这片希望的田野

2016-12-22 10:04:40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赵耀光
他,就是乌克兰著名农机专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
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

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 摄

    □河北日报记者 周聪聪

    [阅读提示]

    他是乌克兰“国宝级”农机专家,曾荣获由乌克兰总理亲自授予的、每50年颁发一次的乌克兰国家质监局成就奖;

    他主持研发的140至360马力折腰式拖拉机,产品科技含量高,大大领先世界其他同类产品;

    今年3月,他携核心技术加盟我省南宫市一家拖拉机企业,协助完善大马力折腰式拖拉机的组装和开发,填补国内农机行业此类产品的技术空白。

    10月21日,他作为2016年“燕赵友谊奖”20位获奖的外国专家之一,从省长张庆伟手中接过一枚闪亮的奖章。

    他,就是乌克兰著名农机专家——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

    是什么吸引了这位外国农业机械专家来到河北?在我省最基层的县域本土企业,这位致力于为中国现代农业机械“开足马力”的外国专家,又是怎样工作和生活的?

    “国宝级”农机专家为“折腰”而来

    12月3日,离开上海的一个拖拉机展会,谢尔盖·尼古拉耶维奇·卡拉宾同南宫博亚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韩茂旺又匆匆登上了飞往温州的航班。

    谢尔盖今年56岁,韩茂旺不过30岁出头,属于不同国籍、种族、文化背景下的两代人。而河北拖拉机制造商,则是这一对“黄金搭档”的共同身份。

    这次,他们要到一家接触已有半年的齿轮厂,为即将上马的360马力折腰式拖拉机敲定一套合适的齿轮。

    “设计已经完成了70%,再商定几样配件的生产厂家,我们就大功告成了。”操俄语的谢尔盖一头银发,鼻梁高挺,显得冷峻而硬朗。但厚厚的嘴唇和嘴角大幅度上扬的笑容,又让眼前这个乌克兰人充满了东欧人特有的热情且富有感染力。

    而在博亚位于南宫的厂房里,谢尔盖主持研发的150马力折腰式拖拉机已经下线。这些高3米、长5米、宽2.6米的大型拖拉机,自带一股锐不可当的即视感。在这些“大家伙”的衬托下,连身材魁梧的谢尔盖都显得有些“娇小”。

    “如果乌克兰也有‘两院’,像谢尔盖这样的专家,肯定得当选工程院院士。”韩茂旺告诉记者,谢尔盖主持研发的140至360马力折腰式拖拉机,不仅填补了目前中国国内此类产品的空白,而且“大大领先世界其他同类产品”。

    谢尔盖确实称得上乌克兰的“国宝级”专家:他从事农业机械制造行业研发、生产工作30多年,不仅获得多个机械工程师奖、终身荣誉奖等荣誉,还曾获得乌克兰每50年颁发一次的国家质监局成就奖——奖章是由乌克兰总理亲手颁发的。

    这样一位“被载入史册”的农机专家,为什么会加盟一家河北民营企业?

    “可别觉得拖拉机土,按现代农业的需求,拖拉机也是高科技。”韩茂旺说,博亚目前生产的是拖拉机头,“看起来只是个拖拉机,其实是一机多用,后面挂上双铧犁、三铧犁就能犁地,挂上旋耕机,就能碎土、耕地,挂上割草机,就能割草。拖拉机,可以说是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说起聘请谢尔盖的原委,韩茂旺说离不开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大马力”,一个是“折腰式”。

    大马力不难理解。“以一天工作10小时计算,目前市面上销售较多的100马力拖拉机,深耕1000亩地需要7天,可如果换成240马力的大拖拉机,4天足矣。”

    相对而言,“折腰式”就是个有点新鲜的概念了。

    “折腰式拖拉机能缩小转弯半径,对农田破坏性小,是农用拖拉机的发展方向。目前国际上,生产折腰式拖拉机的公司说起来不少,可产品真正好用的,不过两三家。”

    韩茂旺两手手掌相对、手指相勾,给记者演示折腰式拖拉机核心构件原理。“别看这么个小零件,却是核心技术,绝大多数厂家的这个产品,用不了几次就会断。但谢尔盖掌握的核心技术,却能解决这个世界农机领域的‘老大难’问题。”

    2013年,当博亚通过对国际农机市场行情研判,将目光投向大马力折腰式拖拉机生产时,韩茂旺便发动自己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分销商、朋友推荐高端技术人员。在农用机械产业相当发达、以往博亚拖拉机零件出口生意也较为集中的东欧和俄罗斯范围内,韩茂旺听到的推荐几乎“众口一词”——谢尔盖。

    就这样,谢尔盖来到了他以前几乎从未听说过的中国河北小市南宫。

    因为语言差异,谢尔盖并不懂得“折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另一个特殊含义。但在这里工作至今,他已经感到自己的选择绝非“屈才”和“折腰”。

    “河北真是一个农业大省,我来到了一片希望的田野!”博亚的工厂建在乡间,平时一出厂房就是农田,谢尔盖有大把的时间和浓厚的兴趣观察中国农业生产的现实情况。

    今年秋收,谢尔盖在这里亲眼看到,地里的玉米怎样被收割机就地收获、剥皮,农民们又是怎样在各家的地边上等着将其装袋运回家。

    “广袤的田野里,一派火热的劳动场景,收获的喜悦很有感染力。在这一点上,中国也好,乌克兰也好,我们的心是一样的。”谢尔盖带着东欧人特有的浪漫,通过翻译,用诗一般的语言向记者描绘。

    可作为农机专家,谢尔盖也从中看到了农业机械化提升的空间。

    “乌克兰的玉米收割机都是带皮直接脱粒,整个过程几乎不需要人工,两三千亩的大农场用不了几个人。”谢尔盖的祖国乌克兰,有着“欧洲粮仓”的美誉,农业已经实现了集约化生产和高度机械化。“如今,中国的农业机械正处于升级期,这给我的技术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

    而韩茂旺亲身感受到的市场变化,也印证了谢尔盖的观察与判断。

    韩茂旺的家族以销售拖拉机零配件起家,经营拖拉机相关生意已近30年,他本人则亲身见证了中国农机发展的黄金期,也最真切地感知到了国内乃至整个国际农机市场的新变化。“往回数十多年,我们凭借简单地组装拖拉机,也能打开国内市场,甚至还能出口国际市场。可现在不一样了,高端产品的缺口越来越大。”

    资料显示,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的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超过“十二五”规划目标3个百分点;全年农机销售总额已达4280多亿元,占全球60%以上。“市场大盘子看着不小,但目前咱们国内生产的多是一百二三十马力的拖拉机。”

    有关专家指出,我国目前中小型拖拉机已经饱和,产能严重过剩,而自动换挡或者无级变速、带有智能作业处理系统、低排放、200马力以上的大中型拖拉机却极少,只能依靠进口。

    “现在乌克兰的拖拉机生产行业不景气,随着中国制造的升级,加入博亚,加入中国的农机制造大军,我研发的农机更有可能销往全球。”2016年3月,谢尔盖与博亚签订合同,成为博亚的技术总监,正式将事业扎根在河北这片沃土。

谢尔盖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谢尔盖对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指导。 河北日报记者赵海江 摄

    愿为中国制造“开足马力”

    11月29日,记者初次见到谢尔盖,地点是他位于博亚厂房里的办公室。

    说是办公室,其实不过是一个用玻璃搭建起来的长6米,宽4米的简易空间。虽然开着空调暖风,但玻璃房保温效果不佳,身材魁梧的谢尔盖不得不捂着厚厚的皮夹克。干燥的暖风使他嘴唇起了皮。

    由于是新建厂房,办公楼装修尚未完成,半年多来,除非出差,这位国际知名专家一直“蜗居”在这个简易办公空间里。

    谢尔盖之前的工作单位在乌克兰大城市哈尔科夫,哈尔科夫历史上曾是乌克兰的首都。但他对自己在博亚的这个小办公室并无怨言,反而说:“我们乌克兰有句谚语:‘不是地方显得人好,而是人把地方变好。’”

    采访中,谢尔盖开口就是谚语,简洁、幽默、形象,且常常引人思考。

    “对我来说,工作条件不重要,最重要的就是有事做,有成就感!”谢尔盖的专业精神没有丝毫放松。

    甚至,具体到拧螺丝。

    “因为大小马力拖拉机的生产标准不同,过去,按我们工人的理解,拧螺丝差不多就是个力气活儿,扭力方面的要求很容易达标。可现在,这却成了个技术活儿,劲儿小了不行,劲儿大了也不行。”博亚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一位一线班组长攸兴哲说,如今工人拧螺丝时,旁边常有个拿着扭力测试钳的“洋监工”——谢尔盖会在拧好的螺丝里抽查测试,一旦不合格,就要求马上返工。

    “审图时出点什么问题,咱们一般习惯记下来一起改。可谢尔盖一旦发现一个问题,就要求马上改,必须改了才能继续审。”攸兴哲纳闷,“原来都说苏联人是‘战斗民族’、粗线条”,可谢尔盖却将严谨发挥到了极致。

    12月2日,在上海的拖拉机展上,谢尔盖站在了一台展品前,盯着产品标牌看了良久,他还掏出手机,点开计算器,低头计算。

    “这个功率是怎么算出来的?”算完,他找来该拖拉机厂家的工程师。“按照标牌上的参数计算,功率明明是35千瓦,为什么你们写的是50千瓦?”谢尔盖较起了真。

    韩茂旺在一边还觉得有点尴尬,甚至悄悄示意谢尔盖“见好就收”,可谢尔盖却愣是给对方补完一堂专业计算课才罢休。

    “其实他指出来错误,并不是故意让人家下不来台,而是觉得,作为专业人士,看出你错了,我就应该告诉你。”韩茂旺现在回想起来,倒觉得自己也跟着上了一课。

    “我热爱自己的工作,中国人也爱自己的工作。这跟人有关,跟哪个国家关系不大。”谢尔盖认为“热爱自己的工作”是他本人最大的特点。他很高兴的是,在中国也碰到了很多热爱工作、办事认真的“同道中人”。

    “我经常要和其他工厂联系采购零件,想做成什么样式,对方很快就能懂,而且从来没出现过问题。”在自己不懂汉语、双方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还能有如此高效的沟通,这令谢尔盖很意外,也让谢尔盖对中国制造充满了信心。

    “我负责质量,你负责价格。”合作之初,谢尔盖便同韩茂旺讲明分工。身为“中国制造”的一员,谢尔盖希望自己出品的拖拉机,是质量过硬、价位合理、有口皆碑的产品。

    “以前在欧洲,人们对中国制造曾抱有很大偏见。但是别忘了,就在不久前,在天空遨游的可是中国航天员!”

    虽是“洋专家”,但谢尔盖一点儿也不拿自己当外人。

    他最津津乐道的,是与中国的“缘分”。

    “我之前在乌克兰工作的那家拖拉机厂,大概是上世纪50年代,曾帮中国建造了第一个拖拉机厂——离我们这儿不太远,就在洛阳。”虽然1960年出生的谢尔盖远没有赶上当年的援建,但这样的关系,却让他打心里觉得与中国更近了一层。

    “那时候,咱中国人在苏联专家面前,是绝对的小学生。可如今,我和谢尔盖是平等的合作关系。别说是60年前,就是10年前,这都是不可想象的。”韩茂旺感慨。“创业这么多年,一直是在拿南宫的资源做邢台的事、做河北的事、做中国的事。没想到,有朝一日,咱也能拿世界的资源做世界的事。”

    从牛仔裤、充电宝到手机……如今在谢尔盖的身边,随处能发现中国制造的身影。互留联系方式时,谢尔盖还不忘摘下手机壳,指着自己的手机,用俄语味十足的中国话说:“小米!”说着,便竖起大拇指。

    “现在中国需要的不再是‘援建’。”谢尔盖说,“中国制造已经遍布世界各地,而我正是借助中国制造这列突飞猛进的快车,来到中国成就自己的事业,并为中国制造开足‘马力’。”

    “来到中国,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

    12月5日,从温州回到南宫处理完手头的事儿,第二天下午,谢尔盖又独自去了趟博亚在北京的办事处。

    他选择的出行方式,是坐从南宫直接开往北京的小巴车。“和厂区边上很多老乡一样。”

    从农村乡间最普通的小巴车,到遍布北京城的地铁,再到通往全国的高铁、飞机。别看到中国没多久,对各种交通出行方式,谢尔盖早已驾轻就熟。

    “现在到大城市出差,谢尔盖几乎都能自己搞定。”起初,因为不放心,每逢谢尔盖出差,韩茂旺总要“陪一下”。然而不久之后,谢尔盖便自告奋勇当起了“独行侠”。“只要给他把票提前订好,住宿、吃饭都不用惦记。”

    来中国工作之前对旅游不甚“感冒”的谢尔盖,已经在这片土地上变身“旅游达人”。

    “去中国各地,总有地方值得一看。”每到一地出差,忙完工作,他一定要到当地的博物馆、景点转上一圈。

    “看,这张地图上记录了我去过的地方。”他专门在手机里储存了一张中国地图,每到一地,就用一个红点标注出来。短短几个月,这张地图上已经密密麻麻分布了30多个红点,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以前在乌克兰,坐火车时我从不关心窗外是什么,可现在在中国,只要是坐火车,我就会像个好奇的小朋友一样,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生怕错过了什么好风景。”谢尔盖说,火车每到一站,即便只是暂停两三分钟的小站,自己也一定要下车去看看。

    在南宫本地,谢尔盖也闲不住。“没事就爱逛大街,哪个商场打折比我们都清楚。”韩茂旺说,谢尔盖性格活泼,见人就爱打招呼,现在已然是南宫当地的名人,普通百姓对这个“老外”早已见怪不怪。

    谢尔盖对中国的适应力,超乎人们的想象。他甚至有些“乐不思蜀”。

    “当初签约时,我们没有规定他必须一直留在中国,有事了他能过来就行。”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谢尔盖却踏踏实实当起了“常驻专家”——正式签约近一年,谢尔盖仅在今年7月份儿子结婚时回过一次乌克兰。

    “我想住在地球上,脚踏实地;不想住在天上,飞来飞去。”对此,谢尔盖又风趣地解释说,“而且,在中国,我感觉哪里都很方便,我非常喜欢这里。”

    “微信!微信!”刚见到记者时,翻译还没赶到,谢尔盖指指记者的手机,用俄语味十足的普通话,一遍遍地重复,又颇为兴奋地打开自己手机上的微信,不停地滑动屏幕。原来,借助微信的语音翻译功能,他不仅已经能够比较畅快地和中国人聊天,还结交了很多朋友。

    “来中国之前,我最大的顾虑就是语言问题,但没想到,中国的微信这么好用。”对这个“贴身翻译”,谢尔盖总是禁不住要夸一夸。“而且每天我都可以通过微信和家人聊天,我们即使相隔万里,也能随时联系。”

    谢尔盖喜欢拉手风琴。如今,他的练习曲目里不乏中国时下最流行的单曲。提起这些,他又马上拿起手机,为记者播放自己最喜欢的一首中文歌——《中国好声音》节目中周深演唱的一首《欢颜》。

    前奏响起,他闭着眼睛,一脸陶醉。“这首歌在乌克兰就听过。”

    谢尔盖说,现在中国的电影、电视剧、音乐,在俄语区的搜索引擎上很火爆,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在提升。

    不过,最让谢尔盖追捧的,还是中国美食。

    “炒素菜、红烧肉、北京烤鸭、面条……”他一一列举自己钟情的美食。“中餐不仅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菜,而且做法健康、有益身体。”

    “在南宫,我一直跟着一个大家庭吃饭,他们从不拿我当外人。”韩茂旺和父母兄弟一家20多口人,住在同一栋楼里,每天一到饭点,都是全家老小聚在一起吃饭。这让受邀“入伙”的谢尔盖感觉既新奇、又温暖。“我很喜欢这种融洽、温暖的相处。”

    “中国文化和乌克兰文化有相通的地方,这能让我对中国的风土人情更有认同感。”谢尔盖解释说。

    “我们乌克兰人爱喝酒,中国人也爱喝酒,爱喝酒的人性格都豪爽、真诚。”谢尔盖喜欢喝酒。韩茂旺说,谢尔盖工作日滴酒不沾,可一到周末,就少不了痛饮一回。

    “连我们的合作,都是喝酒喝出来的。”韩茂旺笑着说,起初谈合作,因为是初识,谢尔盖顾虑很大,进展并不顺利。直到有一天深夜,两人对谈对饮,最后双双酩酊大醉。“没想到,一顿大酒喝完,谢尔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咱说啥是啥。酒品见人品,看来乌克兰人也认这个理儿。”

    “当初选择来到中国,是我的幸运。中国非常有意思。”在吃喝玩乐之外,谢尔盖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更深的理解。

    “中国的文化和今天的发展,值得学习和探究的地方很多。”谢尔盖喜欢读书,一次出差,韩茂旺见谢尔盖对展会上一本封面有习近平总书记头像的中文书籍十分好奇,就四处托人打听,最后终于找到了这本书的俄文版。

    谢尔盖收到并早已反复阅读的这件特殊礼物,就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我发现,这本书并没有使用我以前常看到的、那种用数字来计量发展成就的惯用套路,更多的是用讲故事讲道理的手法,阐述怎么去生存和发展。我很喜欢,甚至想专门写篇文章说说我的感受。”

    “我们乌克兰有句谚语:‘哥伦布不出门,永远发现不了新大陆。’来到中国,我就像发现了新大陆。”谢尔盖说,来到中国近一年时间里,自己几乎每一天都能感受到惊喜。“我愿意投身这片希望的热土,并通过我,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国这片土地的神奇魅力。”

    (感谢河北省外国专家局、邢台市外国专家局对本报道的大力支持)

相关新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