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留守之痛代际传递

2016-12-29 12:25:38 来源:河北新闻网 责任编辑:高小茹
近日,石家庄的爱心志愿者将捐赠的衣物、文具等送至赞皇县阳光小学。有志愿者问留守孩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身边。

别让留守之痛代际传递

 留守儿童。

别让留守之痛代际传递

   回到家,孩子像变了个人一样。

别让留守之痛代际传递   

     相互慰藉的兄弟俩。

    燕赵都市报记者 刘岚 文/图

    近日,石家庄的爱心志愿者将捐赠的衣物、文具等送至赞皇县阳光小学。有志愿者问留守孩子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孩子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希望爸爸妈妈能陪在身边。

    留守儿童大量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其成长和引发的问题引起国家层面的关注始于2006年。如何让家庭从割裂的状态变完整?今年以来,国务院及河北省政府均出台措施,要求强化有关各方的监护责任。

    然而,农民从土地上难以获得更大收益,外出务工仍是改变生活的无奈选择。在此背景下,有专家表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出走的农民回归故乡,让家庭这个社会细胞重回完整,或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并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的路径之一。

    讲述

    学校吃得好,但还是想奶奶做的面汤

    又到了回家周,石家庄市赞皇县阳光小学的王家乐、王安乐、王赞淞挤在电动车上,被接回十多里外、地处赞皇和井陉交界处的家里。接他们的是王赞淞的妈妈、家乐和安乐的婶婶。

    三年前,家乐和安乐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两个孩子开始跟着同样贫困的叔叔婶婶生活。“如果不是阳光小学免费接收他们,家里肯定供不起这些孩子念书。”家乐的婶婶是个朴实的山里人,对于别人的救助也说不出太多感激的话,只会使劲儿抹眼泪。

    在赞皇县阳光小学,80%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孤困的孩子。在与缺少父母照管的留守孩子打交道的几年里,20多岁的班主任郑瑞霞已经成了孩子们的妈妈。她感慨道,“与留守孩子建立起信任并不容易。比如小安乐,入学几个月了,虽比刚来时放开些了,但话还是很少,一般不会主动跟老师交流。”

    不过回到家中,小家乐和小安乐就放松了下来,都像变了个人。小安乐偎在奶奶怀里,露出腼腆的微笑。他说,学校哪儿都很好,但他最期待的还是回家周,喜欢吃奶奶做的面汤……

    经常头疼,就是想妈妈了

    承德市隆化县的初中生肖宁(化名)从去年开始经常念叨头疼。“我一年内差不多来回跑了三十多次。”在北京务工的肖宁妈妈说。

    肖宁刚上小学,她的父母就去北京打工了,经过多年拼搏,目前在北京开了一家小家政公司,收入还不错。

    “头些年没条件带孩子去北京念书。现在虽收入高了些,但是在北京咱也去不了好学校,孩子就一直在隆化寄宿制学校读书。”肖宁的妈妈说,“从去年开始,孩子就经常念叨头疼。我回来带她去医院检查过多次,也没查出啥毛病。不过每次我回来待几天,孩子就好了。一位朋友提醒我,孩子可能是心理问题,就是想妈妈了。”

    肖宁的妈妈叹着气说,“从小就把孩子扔在老家,忽略了她对亲情的需求,挺对不住她的。”

    自己当年曾留守,不想让孩子再继续

    在石家庄打工的李健这几天一直在跟家里人闹别扭,“家里让我回去相亲,我不想去。现在我什么都没稳定下来,结婚生了孩子,怎么管?”

    李健的老家在灵寿县,像他这样二十啷当岁的小伙儿一般都开始张罗婚事了,可他很抵触。“我小时候,爸妈都出去打工了。”他说,爷爷奶奶管着他吃住,爷爷脾气不好,经常跟他发火,有时候还打骂。

    “男孩儿小时候都调皮,我知道爷爷管教严也是为我好,但是每次受到管教时,都特别想爹妈。”李健说,儿时他常坐在门墩儿上望着村口,希望父母能在他需要的时候出现,但这样的梦总是在孤独中破灭。他之所以害怕结婚,就是因为自己还没能力在身边养育孩子,“我过怕了留守的生活,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像我一样留守。”

    探讨

    亲情缺失导致成长缺憾

    曹增利,赞皇县阳光小学校长,多年来一直从事农村教育事业。自上个世纪90年代留守儿童大量出现以来,他见证并经历了一批又一批留守孩子的成长。

    “近些年,寄宿制学校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孩子成长中的生活、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曹增利说,“不过老师代替不了家长,寄宿制学校也替代不了家庭。”在一批批留守孩子身上,他看到亲情缺失给很多留守孩子造成了心灵成长方面的缺憾。

    “留守儿童大多自尊心很强,又敏感自卑,性格容易出现两种极端。有的内向胆小,自卑懦弱,缺乏交流的主动性;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谓的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曹增利说,“在社会各界关爱之下,留守儿童的生活困境逐渐得到解决,但心理健康依然是个难题。”

    很多留守孩子缺乏爱的能力

    杨艳,承德爱心联盟志愿者协会会长,这些年也一直在关注留守儿童,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也是深感忧虑。她说,“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而且父母与他们在沟通方式上比较简单直接,孩子们的亲情需求很难真正得到满足。”

    “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认为,他们能为家庭和孩子做的就是多挣钱,给孩子足够的物质满足。”但在与留守孩子接触中,杨艳感觉到,相较于物质需求,留守孩子精神上的空虚和失落更强些。与父母长年聚少离多,很多留守儿童变得不善于向父母表达感激和爱,甚至有些孩子对亲情反应冷漠,家庭的割裂让一些留守孩子失去了感知爱和付出爱的能力。

    留守面临“代际传递”可能

    留守儿童现象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2006年起,国家层面开始给予关注。

    “这些年,妇联、民政、教育等部门都做了很多努力。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学习逐渐得到了保障。”赞皇县地处太行山区,外出务工人员多,在该县妇联主席赵莉看来,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解决还需更多的努力。

    “农民从土地上难以获得更大收益,外出务工仍是目前没有选择的选择。即便现在城市逐渐为务工人员子女敞开上学的大门,但高昂的生活成本也让很多务工人员子女进城就读成为奢望。”赵莉深感担忧的是,留守让很多孩子留下心理阴影,而最早的留守孩子目前已经或准备为人父母,留守或许面临“代际传递”的可能。

    建议

    帮女性创业就业,留住妈妈留住爱

    近两年,身为赞皇县妇联主席,赵莉一直在调整工作思路,在满足留守孩子生活、学习和安全需求的同时,开始兼顾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爱孩子,家长绝不能缺位。”赵莉提出了“留住妈妈留住爱”的理念,通过发展农家游、特殊种植养殖、家庭手工等能根植于农村家庭的致富项目,帮助农村女性创业就业。还有“爱心代理妈妈”志愿服务活动,据称也要转变代理形式。赵莉说,“代理妈妈”不仅要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还要与留守儿童的父母结对子,从生活帮扶、家庭教育等多方面关注留守儿童,用“代理妈妈”们的良好家风家教熏陶留守家庭,并形成留守家庭自身的良性循环。

    发展县域经济,吸引务工者回归

    “留守儿童问题应该放在城镇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来讨论。”谈及留守儿童问题,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樊雅丽这样说。

    今年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坚持家庭尽责。6月份,河北省出台《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也强化了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提出外出务工人员应尽量携带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或父母中的一人留家照料孩子。

    樊雅丽说,通过多年的努力,从现状来看,留守儿童问题的很多方面已不像当年那么严峻。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如何让其从割裂变回完整,从而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一方面,可鼓励、支持、帮助有条件的外出务工人员带子女举家进城;另一方面,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让外出务工人员回归家乡,还留守儿童一个完整的家,这是一条符合目前发展实际的路径。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就提出,农民工流出地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落实各项支持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政策措施,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提供便利条件。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