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本网原创>>正文

【布谷名家 声声关情】郁葱:我与“布谷”

2017-01-06 08:51:46 来源:河北新闻网

□郁葱

我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发表诗歌作品,最初的文学启蒙源于父亲。父亲是个文学爱好者,他在床下面放着一个箱子,里面装着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民文学》《诗刊》等杂志和一些小说集。我发现里面还有《蜜蜂》的诗歌专号、《河北日报》的文学副刊“布谷”,如获至宝,没想到父亲还在“布谷”发表过作品。从那时候我就一直觉得,“蜜蜂”和“布谷”,是我见到的最有诗意的报刊名字。

1976年,我从部队借调到当时的《河北文艺》杂志社工作,结识了河北日报文艺部的韦野先生。他骑着一辆自行车来找我的启蒙老师、《河北文艺》诗歌组组长王洪涛。洪涛就向他介绍:“这是我们重点培养的年轻诗人,以后就直接给你寄稿子了。”韦野问:“有20岁吗?”我那时腼腆,不怎么敢说话,好像就点了点头。自此,我与原来觉得遥不可及的“布谷”文学副刊就有了渊源。

回到部队后,就一直给韦野先生寄稿子,那时候年轻,写得多,也不知轻重,写了就抄在稿纸上寄出去。记不清是哪一天了,我竟然在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名字,当时内心的那种激动,现在很难形容。我拿着那张报纸,一遍遍翻看自己的作品,一连几天,都在兴奋之中。此后,发表的作品多了,再收到样报样刊时,也就没有了年轻时的那份激情。现在想来,还是那个时候好,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感动。

以后,我调到河北省文联,也做了编辑,就自然而然与“布谷”的几代编辑有了联系。“布谷”的编辑们有一个特点,他们既是编辑,也大多是卓有成就的作家和诗人,这使得他们与作家们的沟通更有默契。上世纪80年代之后,我在“布谷”发表了大量作品。1997年,我写了长诗《河北》,寄给当时的“布谷”编辑桑献凯,很快就用大版面刊发了出来。之后,我的组诗《燕赵》《华北平原》等作品,也都是首先通过“布谷”传播出去的。

一份刊物,一份报纸,我觉得其实与人是一样的,总有一种气质和气场。编辑的心态与素养跟一般写作者是不一样的,需要学识,需要宽容,需要专注。好编辑有一个特点,就是总想着为别人做事。这么多年,“布谷”的编辑们多具有学者气。一份报纸副刊一直坚守了60年,而且在业内有如此高的评价,也实在需要一批人的专业水准和持续的奉献精神。

责任编辑:秦秋朵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河北新闻网
			官方微信
			
			河北日报
			客户端
			
电子报
网站首页 我要评论 分享文章 回到顶部